竟怪“红色供应链”?

文章来源:互联网 发布时间:2015-07-29
分享到
国务院今年5月8日印发的《中国制造2025》指出,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要在集成电路、通信设备、航空航天装备等10大重点领域提高自有技术能力,2025年成为制造业强国。

(2015年7月)今年6月,台湾出口大幅衰退13.9%,出现自2月以来的5连跌。7月中旬,“中华经济研究院”将2015年经济成长率预测下修到3.04%,比前次预测低了0.52%,有学者直言连“保3”都成问题。

一片悲观声中,有人怪马当局推展两岸经贸关系,使得台湾厂商带技术到大陆设厂,助长大陆“红色供应链”崛起,反过来成为台湾最大竞争对手。更有甚者,将整个台湾经济的不景气归咎于“红色产业链”,说随着大陆高调宣示扶持重点科技业,台湾科技业面临的红色供应链’杀戮期”才开始,且将持续好几年。一时间,“红色供应链”一词频现报端。

何谓“红色供应链”?

台媒所说的“红色供应链”是指大陆把原来需要进口的中间产品转为自己生产,将整个供应链建立在大陆,并要求外商30%的零件国产化。这个提法最早见于2013年10月台湾出版的《天下杂志》,说向来以完整电子产业行走天下的台湾,正在被崛起的大陆本土厂商卡位、取代。最近HTC出货骤减导致台股宏达电几度跌停,加上台湾经济增长率衰减,这个话题再度热炒。

国务院今年5月8日印发的《中国制造2025》指出,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要在集成电路、通信设备、航空航天装备等10大重点领域提高自有技术能力,2025年成为制造业强国。

一个明显是全局性的指导意见,却被台湾某些人曲解了,认为“当中国倾国家资本的力量发展‘红色供应链’,并提出‘中国制造2025’的政策时,我们必须警觉到这些政策都是正面对着台湾而来”。

我们采访了台湾经济研究院景气预测中心主任孙明德,他说,这种将原来进口的初级产品改为自己生产,由产业链下游向中上游发展,由基础工业向高精尖产业发展的“进口替代”是一个进程,台湾在上世纪60年代(食品、纺织品)和80年代(石化和钢铁)已经历过。大陆产业用20年时间走过了台湾几十年走过的路,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钢铁、石化方面的进口替代,只是没有引起民众的关注,如今危及到资讯产业特别是面板出口这一台湾经济的生命线,才被媒体接连炒作。

有大陆网友认为,这一说法是把“红色供应链”当作台湾经济衰减的替罪羊,“台湾媒体想把大陆渲染成对商业不友好的地区”,不过是“大陆威胁论”的另一个版本而已。

是“红色供应链”的错吗?

孙明德说:“红色供应链”会部分影响台湾经济,但我不认为今年台湾经济的衰退是因为“红色供应链”,因为大陆自身经济增长率和出口也呈下降趋势。如果以美元来计算,不仅日、韩,甚至是德国,今年1-5月的出口都在衰退。

台湾《经济日报》社论指出,所谓“红色供应链”的说法,既无法精准描绘事实,又模糊了台湾产业问题的核心,并非一个合宜的语汇。一个新兴巨大经济体,人口众多、需求巨大,逐渐发展出完整供应链是必然的产业措施,而以国家的力量协助其发展,也是多数国家自然而然的产业政策。就像早年台湾“关键零组件”产业发展计划一样,是要替代进口、节省外汇。它既不是针对台湾,也不见得一定有效。否则,日本对台零组件早就该让出市场,比利时、卢森堡、瑞士等小国早就该在德国的强势经济下萎缩倒退,何以能和德国对峙甚至超越?

全球IC封装测试行业的知名企业矽品董事长林文伯表示,大陆要建立自己的半导体生产链,最终仍须面向世界市场,这不是靠补贴、关起门来自己供应芯片就可以,要拥有技术及品质,才能取得市场占有率。两岸竞争中有合作、合作中有竞争的竞合关系10年前就已开始,台积电等晶圆(芯片)代工厂在大陆投资设厂,但中芯并没有因此对台湾晶圆双雄造成威胁,面板市场也是一样,高科技不是靠用钱补贴就可以建立优势的。

经济界普遍认为,拉动经济增长要靠内需、投资与出口三驾马车。反观台湾经济,内需方面,平均薪资15年原地不动,虽然物价涨幅不大,但造成民众消费动能严重不足;而投资方面,外来投资低于对外投资,同时因为70%的当局预算属于法律义务支出,用于公共基础建设和科研方面的财政支出很少,所以近年来基本靠外贸出口特别是电子元配件的加工。 2014年,台湾电子零组件占整体出口值的29.92%,为台湾出口的支柱。

经过分析我们会发现,台湾经济不景气有全球经济复苏仍脆弱、台币汇率升值、薪资停滞以及台湾经济结构不合理,经济增长过于依赖出口及对大陆贸易,而出口产品又过于依赖ICT(信息和通信技术)产业等多种因素,“红色供应链”只是部分原因。

提升竞争力才是台湾的出路

孙明德提出,“红色供应链”的存在,既是威胁也是挑战和机遇。台湾应该努力替代上游的日、美,而不是在中下游打价格战拼杀。否则后有追兵,前有堵截,很容易被“夹杀”,没有前途。

《联合报》社论也指出,台湾产业及出口之所以因对岸自主厂商崛起而受伤,主要是我们自己进步、升级太慢,而不是因为对岸学了我们的管理和技术。地域广大,不同区域经济环境差异极大,造成大陆本身就是“雁群”结构,方便形成完整的供应链。

台“行政院副院长”张善政认为,网络时代创业门槛降低,台湾虽然市场规模小,但创新能力是够的,企业竞争力来源就是鼓励青年创业。“经济部常务次长”沈荣津提出以智慧制造来调整产业结构,用高质化与差异化来应对。比如台湾面板过去走量产方向,如今关注4K和2K高解析度面板市场,反而能与大陆做区隔。

有识之士认为,将过去降低成本换取规模量产的“效率驱动”代工出口模式,转换为“创新驱动”发展“绿色价值链”的新经济模式,发展物联网、云端、大数据、智慧城市等能提高居民生活品质的产业,不仅环保,而且对分配、就业、薪资提升有帮助。

受访中,孙明德表示,“红色供应链”带来的也不全是坏处,因为可以搭上并加入“红色供应链”,比如亚投行、“一带一路”建设、电力运输等行业,这未尝不是更好的出路。他希望大陆注意到两岸经贸关系在疏离脱钩,并在“十三五”规划中能将港澳台尤其是台湾的中小企业纳入阵营,让台湾民众看到实惠。

收藏
赞一下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