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物流设施的发展建设进入新的阶段,以及企业的业务结构日益复杂,物流信息技术应用已经从后台基础走向前端。传统概念中,物流信息系统包含仓储管理系统WMS和运输管理系统TMS两个主要的系统,前者WMS已经被大部分企业实施应用,后者TMS较少被企业应用,大部分企业的运输物流都是外包给专业的运输服务商运作,在运作配送管理的信息化方面没有多少投入,出仓后的订单履行管理依靠运输商的反馈。
企业在实施物流信息系统过程中面临很大的风险,有些实施后表现为“成功”,有些则“不理想”。不考虑后台的技术的优劣,企业实施物流信息系统时需要重点管理风险有下列几个方面:
除了对软件供应商的选择,企业需要对服务商的项目实施团队成员的资质进行深入的评估,重点是该团队以往在与本项目相类似的行业或商业模式的企业的实施经验,以及该团队的主要成员是否具有“用心做好项目”的责任心。好的实施团队是项目成功最重要的保障,而并非只有软件本身。
除了现有项目本身运作管理的需求,还需要考虑目前没有使用但未来可能需要使用的基本作业和管理功能。以物流中心拣货包装作业的功能举例,各类基础的作业模式包括按单拣货、多单拣货、集单拣再播种、分区接力拣货、分区平行拣货再合单包装,分区平行拣/独立包装/集货区合单、不同的波次作业策略等,这些都属于物流中心WMS需要实现的基本功能,企业的业务结构在不断变化,这些都可能在物流中心不同阶段被采用,都应该在实施中作为基本功能实现。
对于库存管理功能,不仅需要实现SKU库存数量、批次、效期管理和储位管理等基本功能,还需要实现安全库存管理、补货策略、ABC分析、动态储位布局优化管理、多仓管理和多商户管理等在未来运营中可以帮助不断提升运作水平的基本功能。
除了数据导入和压力测试,必须进行的是运行测试和再优化。验收环节除了基本功能实现的测试验收,有必要增加试运行一定周期后,对稳定性和系统性能(performance)的验收。系统性能验收是指在实施初期,运作水平经历需要的爬坡阶段到稳定,过程中开展必要的优化调整,逐步达到较好的运作水平,此时才能够评估项目初期设定的目标是否可以实现,与服务商的服务范围协定应该包含到这阶段的工作。
如今互联网技术和大数据技术广泛且深度的应用,使得商业环境出现两个特征,对极度个性化需求的满足和对分散需求的整合服务。首先,企业的营销传播变得非常快捷高效,个人社交网络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消费者个体的特征更加自由化、时尚化、休闲化和个性化,更容易接受新的品牌和新的服务。对应B端来看,市场需求结构不断快速变化,市场需求预测难度增大,企业供应链物流运作管理面临不确定性的挑战。
其次,在to-b领域,信息技术正在帮助实现整合满足企业原先分散的需求,提高需求方的采购效率。目前,b2b供应链平台模式正在蓬勃发展,供应方B端的企业,面临着更多产品线和巨大数量级SKU的供应链物流规划组织,其物流网络布局和运作模式与传统的单个企业自己的分销物流网络相比,在服务功能和订单履行模式方面都有很大的差异。
这种趋势下,供应链物流运作的主体将从传统的“物流中心”转为“订单履行点”,其特征是,企业的库存管理不只局限在自己物流中心内部的SKU库存,可能包括上游供应商的“联合计划库存”,或者存放在下游客户端的VMI库存,对于新零售企业,还包含分布在各个零售终端的库存,客户订单在一张多个层级的众多“订单履行网点”被履行。企业根据客户订单的SKU库存部署状况和时效性要求,将不同的订单分配到各个“订单履行点”去履行。这种模式下,物流信息系统需要具备订单履行策略(机制)管理功能、多层级的供应链网络层面的库存管理功能、运输管理功能、末端配送/多种交付模式的服务功能、订单履行过程实时管理功能等,OMS功能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
这种新模式下的供应链物流体系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快速变化的结构和未来的不确定性,需要建立能够快速响应的敏捷性的供应链物流决策体系和执行体系,否则企业将面临巨大的风险,同时,供应链物流体系必须要有响应的战略弹性。要实现敏捷的目标,开展智能化的信息化系统建设,某些决策和指令下达的功能需要交给系统来实现,在未来不断优化提升智能应用水平。
评论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