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冬发问:广西物流企业的春天还有多远?

发布时间:2011-01-10
分享到

共有1200多家,但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以上的却不足百家。这就是广西物流企业经营规模现状,散、乱、小是这个现状的真实概括。广西物流企业就像“江湖”里出席武林大会的各路“诸侯”——没有让人信服的“大哥”,只有“寨主”——各自割据,纷争不已。“价格战”是他们的防身技,也是吃饭的本领。低价恶性竞争带来的是企业偏隅一方,没有全国性的本土物流企业。另外,低价导致服务的残缺,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最终给行业带来了巨大的伤害。

因此,业内人士认为,惟有改变才有出路。而改变的重中之重,乃是物流业政策的引导与规范。

“这个冬天有点难熬”

“2008年全区物流企业约1200家,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以上的企业近百家,其中8家企业列为全国物流税收试点企业。”——《广西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

2010年12月18日,广西南宁市安吉大道的容顺物流公司内,三三两两的人在忙碌,不时有大小客车装卸货物。跟南宁市很多物流公司一样,容顺物流把公司租在远离市区的地方。“市区的场地一是租金高,二是容量不够大。”公司覃姓老板对记者强调。容顺物流的业务是物流业最基础部分,即利用公路网络货车从事货物运输、速递。

覃老板的体会也引起了记者的共鸣。据了解,就算广西区内数一数二的广西南宁邮政速递物流依然用着原来邮政局的20世纪90年代的老房子,仓储区与办公区合用。

在物流业发达的深圳、上海等地,每年11月伊始,物流业就进入了暴发式的“旺季”。当被问生意是否好做时,覃老板的脸上却看不出旺季的喜悦:“现在不好做啊,营运成本提高,油价和人员工资都涨了,但运费却没有提高——你一提高,客户就去找别家去了。”像容顺物流这样的企业在南宁还有几百家,他们从事的都是个人与小企业的物流速递业务。更有甚者,很多小物流公司都是“一部车、一部电话、一个司令带两个兵”。

由于进入门槛低,广西物流业像一个“江湖”:鱼龙混杂,没有“老大”。“价格战是广西物流业最常用的手段,一个个比着低价,甚至亏本也在所不惜。”一位长期关注物流行业的业内人士对记者表示。这个观点在容顺物流的名片上得到了体现——“别人收多少,我少收一分”,这就是容顺的竞争手段。

比起价格战,更让人担心的是,广西物流企业的协作水平基本处在“零状态”。广西道路运输协会副会长(物流专业委员会主任)、广西万通国际物流有限公司领头人俞上林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目前广西物流业仍处在封闭、保守、单一的初级阶段。物流企业的发展离不开行业的协同与合作,但目前大多数的企业经营者宁可“留一手”,也不乐意与同行互通信息、交流经验,致使信息协同程度低,行业协同有限,这也是本土物流企业成长的一大弊端。

此外,俞上林还表示,广西具备较强实力的物流企业占少数,目前年产值能达到500万元的企业还不到100家,而其中具备国际运输资质的企业更是只有10多家,这样的物流队伍较难适应今后国际贸易发展的需要。

需求倒逼:

物流企业供给如何抉择?

“东盟、泛北部湾经济圈,说起来都让人激动。可我们就是吃不到这块物流蛋糕!”一位业内人士如此表示。

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中国与东盟各国的贸易往来必然会更加频繁,必将带动起物流业的大发展。对广西的物流企业而言,自贸区建成一方面意味着商机与市场,另一方面也意味着严峻的挑战:如果没有承接市场需求的能力,将会错失良机,这也是目前摆在广西物流企业面前最大的难题。

“自贸区建成后,广西与东盟国家的贸易量增幅将有可能超过20%。市场‘蛋糕’明显增大,物流企业自然能从中获得更多的商机,但这并不代表你就稳操胜券——适应国际客户的要求才是关键。”俞上林表示。

与俞上林一样,广西物通天下物流有限公司总经理潘国超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广西物流企业在自贸区内与国外企业的沟通与合作会更方便、快捷,这有利于企业找到货源、客商和合作伙伴。但要想从中获利,企业还必须得‘知己知彼’。首先要了解东盟国家企业的需求,再根据需求组织企业内部的合作框架,与国外的合作伙伴进行有效的对接,这样才能实现有质量的合作,否则将直接影响到服务质量。”潘国超说,“现在我经常接到东盟客商打来的咨询电话,今年公司与东盟客商合作的贸易额每月都在递增。可以预见,在自贸区建成后,我公司与东盟客商的合作将更加频繁。”

为此,潘国超认为,打造一支精通东盟国家的语言、外汇、法律、文化等各方面技能的团队尤为重要。有了适应能力强的团队,才能与东盟合作伙伴实现有效的对接与合作,达到共赢的目的。

收藏
赞一下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