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6日,在北京国际大酒店“两会”委员驻地,记者采访了全国政协委员、湖南省政协副主席、农工民主党湖南省委主委龚建明。他告诉记着,最近他通过对湖南内河航运的深入调研认为:内河航运无论是节能还是环保,都具有独特的比较优势。发挥内河航运的比较优势,缓解资源能源制约,是促进湖南省经济发展方式转型提质,加快“两型”社会建设的重要举措。
湖南内河航运现状不容乐观
湖南内河航运资源丰富,湘、资、沅、澧及洞庭湖连通全省70%的县市。湘江、沅江被列入全国水运主通道。
目前,湖南内河航道长,但等级偏低。湖南省现有通航河流373条,通航里程11968公里,列全国第三位。但高等级航道里程偏低,三级及以上仅占航道总里程的5.1%。
建筑物多,但通航率低。湖南省航道上500座枢纽有通航功能的只有33%;147座船闸只有42%正常使用;18座升船机只有50%正常使用;1162座桥梁中通航达标的只有60%。
大小港口齐全,但标准偏低。湖南省现有港口63个,年吞吐量200万吨以上港口仅有10个。
水运需求持续增加,但承运能力不足。目前湖南省共有水运企业157家,拥有货运船舶4908艘、182.1万载重吨。经济发展带来了水运输需求的快速增长。自2000年以来,湖南省水运量年均增长率在20%以上,2010年湖南省完成水路货运量1.58亿吨,是2005年的3.4倍,2015年预计全省水路运输货运量将达到2亿吨。但承运能力却相对欠缺,以湘江为例,据预测,湘江水路货运量在2020年、2030年将分别达到1.8亿吨和2.6亿吨,2020年长沙以下河段货流密度达到6200万吨至7000万吨。受枯水期影响,目前湘江三级航道单向年通过能力约5000万吨,难以满足腹地货物运输快速增长的需要。
湖南内河航运的网络体系建设。“四水”已有一个好的规划,包括《湘江干流规划》、《湖南省内河航运发展规划》、《全国内河航道及港口布局规划》、《湘江干流航道发展规划》等。干流上52个枢纽已(在)建30个,其中湘江9个枢纽全部已(在)建;资江枢纽17个,已(在)建8个(冲里槽以下);沅江枢纽11个,已(在)建6个;澧水枢纽15个,已(在)建8个。
根据纵向比较分析,湘江比莱茵河的自然条件好,资水、沅水条件相当,澧水差一些。只要通过梯级渠化、疏浚和整治等措施,都具备通航的条件。
资水,如果能尽早完成建坝渠化,改造船闸,柘溪上游的航道优势也可得到利用,资水流域的水运优势也将得到发挥。
沅水,认真规划和整治后,可使这条航道与贵州的清水江有效对接,形成贵州矿产等丰富资源运输的水上通道,将成为湖南乃至珠三角经济社会发展的能源运输大动脉。
澧水津市至茅草街段,只需要疏浚和整治,就可达到三级航道标准。加强船闸改造和河道疏浚,通航到石门县是可行的。
发展滞后症结在哪?
长期以来,政府将更多精力关注于公路、铁路的建设方面,而对于内河航运的开发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湖南坐拥通江达海的优良水运条件而没有得到有效利用,水路交通建设缺乏稳定的资金来源渠道,水运基础设施年投资额不足,和沿海省市比差距巨大,与沿长江省市比较明显滞后。2009年湖南省完成水运基础建设投资还不到全省交通固定资产投资的1%,仅为公路的1.1%。水运基础设施建设已明显滞后于国民经济的发展需求,沿江沿河的众多企业和工业园区只能望水兴叹。
航道不畅通,铁公水综合运输网络不健全。水运量在综合交通体系中比例偏低, 2009年湖南水运实现货物运输量只占全社会货物运输量9.2%,与2000年相比,仅上升2.5个百分点。货运量占比不仅远低于长江下游的江苏、上海、安徽等省市,也低于相邻的湖北、重庆等省市。铁水联运等多式联运综合运输网络亟待发展。
相关配套体系亟待健全。突出表现在:以集装箱为核心的现代化港口集疏运系统尚未建立。近年来湖南省千吨级以上泊位虽有所增加,但年吞吐量百万吨以上的港口大多机械化程度低,集疏运系统不完善,辐射能力弱。以专业化、标准化为标志的现代化船舶运力系统尚未形成。湖南省的运力规模远远落后于长江沿线的安徽、江苏、湖北等省份,并且运力结构中集装箱船、液化危险品船等专业化船舶不足,湖南省缺乏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地方龙头航运企业。水上支持保障系统尚未建立,监管难度大、手段缺乏,应急救援体系处于原始状态,监控体系亟待完善。
科学管理体系还不完善。船闸运行管理不规范,缺乏统一调度指挥。有的船闸还存在两三天开启一次的现象。如近尾洲船闸500吨的船闸,10年来每月只有逢3、6、9日才能通航。有的船闸服务不规范,本该免费提供服务的船闸成了收费卡口。
内河航运比较优势明显
内河航运是综合运输体系中成本最低、资源占用最少、最节能环保的绿色运输方式。
节约资源,能耗少、成本低、土地占用少。单位运输周转量能耗,内河航运只有铁路的2/5、公路的1/9;单位运价只有铁路的1/3、公路的1/10。湘钢通过测算,全年平均水运价格每吨比铁路低40元左右,每吨比公路低100 元以上;建设1公里四车道的高速公路的造价约为5000—6000万元,铁路约为每公里3000万元,而建设1公里千吨级航道的造价在300—500万元;1公里复线铁路占地30—40亩,1公里4车道高速公路占地110—140亩,1公里普通公路占地约15亩,内河航道利用天然河道,基本不占或很少占用土地。
清洁环保。公路、铁路产生的噪音分别是水运的17.8倍和1.2倍。水运单位二氧化碳排放量为最低,公路、铁路运输对环境的污染程度是它的87倍和70倍。
运量大。一艘2000吨级货船的运量相当于一列40节车厢的火车,相当于100辆20吨的载重汽车。一条湘江的运能相当于4条4车道高速公路的通过能力。以2010年为例,湘江水运量比上年增加2797万吨,假设将所增加的货运量交由公路运输来承担,需要新增20吨的载重汽车140万台次。可想而知,这将会给已经不堪重负的公路、环保和能耗带来多大的压力。
投资回报率高。据测算,内河航运建设每投资1元钱,将拉动GDP31元;每投资1亿元而产生的货运量,公路为12.6万吨、铁路为4.7万吨,水运则为118.2万吨。
水运对超长、超体积、超重的大件货物运输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性。湘钢的5米宽厚板(最厚0.3米、最长25米、重量达到24吨)、衡阳特变电工特大变压器(最重约380吨,尺寸为12.4m×4m×4.6m)、核电装备等大型不可拆装的货物,必须通过水运来完成。
湖南内河航运发展的建议与对策
发展内河航运已引起了国家层面的高度关注,2010年8月2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推进长江等内河水运发展工作。会议提出,力争用10 年左右时间,建成畅通、高效、平安、绿色的现代化内河水运体系。这10年将是湖南水运发展的重要机遇期。湖南省要抢抓先机,加大投入,把内河航运的发展纳入同铁路、公路、民航同等的位置加以考虑。尽快建立政府水运工作协调机制,统筹水资源综合开发,确保内河航运优先发展。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内河航运建设投融资机制,设立内河航运建设发展专项资金,鼓励民间和社会资金投入内河航运基础设施建设。“十二五”期努力实现湘江干流通航1000吨级船舶,争取使湘江成为长江和珠江的连接主航道。
进一步明确内河航运的发展目标。这几年湖南省水运规划取得了很大进展,但各城市仍存在地方割据问题。因此,要编制和完善相关规划,制定“四水一湖”的航运发展规划和管理规划,并尽早实施。同时要编制长株潭或“3+5”城市群统一的港口规划,依据各市产业特点合理分工码头功能,避免港口的重复建设和恶性竞争,节约岸线资源。要提升规划标准,使主要支流的船闸修建改建标准与主航道标准相适应。
加大内河航运基础设施建设。一是要根据当前实际和形势发展,重点整治和发展300吨级以上航道,有计划地对河道、船闸(升船机)进行改造。二是要加强港口集疏运体系的建设。大力发展公水、铁水、水水和江海直达等多式联运,构建现代综合交通网络。三是要加快推进船舶标准化。四是要加快航运信息化进程和海事支持保障系统建设,增强水运服务保障能力。
加强服务意识,保障水路畅通。要建立统一的各流域干流梯级调度中心,加强对已建枢纽(船闸)运行的调度管理,充分考虑航道通航要求,减少船舶待闸时间。加强对河道的执法管理,着力解决乱采乱挖的问题。对船闸的使用要进行水流域的统一调度管理,改变目前不协调的格局。
研究出台支持内河航运发展的具体政策。《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水运业发展意见》明确了有关水运建设用地和税费优惠政策,为支持水运发展,提高水运竞争力奠定了基础。参照德国的经验,建议进一步研究出台有关政策:一是研究实行减免内河航运燃油税政策;二是制定引导货物流向水运的政策。对公路超长超重货物运输实行严格控制,引导特大、特重、危险品和远程运输分流到水运上来;三是研究制定港口物流聚集能力的优惠政策,制定到港集装箱汽车通过高速公路减免通行费的办法。
做好两项重点工程的前期论证工作。一是洞庭湖从长江上游提水的论证工作,可考虑在松滋口建闸并疏竣扩展松滋河道,洞庭湖区枯水季节时将长江水引入洞庭湖,形成“五水”入洞庭的新格局。二是做好岳阳城陵矶综合枢纽的前期论证工作,保障洞庭湖及湘资沅澧四水水量,解决枯水期通航问题。
莱茵河从19世纪中期开始大规模整治,花了100多年的时间,建成了如今的“黄金水道”。我们应该有信心、有耐心、有决心,将“四水一湖”打造成湖南乃至全国的“水上高速”!
延伸阅读
湘江对比莱茵河
“莱茵河”的特点体现在三个字:“净”,即水质干净;“忙”,即水域繁忙;“美”,即风光优美。在内河航运发展上,莱茵河上1350吨的标准船型,在2.5米深的航道上,翻越12座船闸,每年完成3亿多吨的货运量。湘江和莱茵河在内河航运上的异同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般条件相当,但运能差距大。湘江的通航里程和莱茵河相差不多,年径流量、年平均流量两者几乎相等,运输能力莱茵河是湘江的3倍多。
航道条件优越,但开发差距大。湘江的比降为0.134‰,莱茵河平均比降0.45‰,最大的比降达到了0.8‰。航道天然条件湘江优于莱茵河。莱茵河通过梯级渠化,航道实现了标准化和国际化,形成了干支成网、标准统一的航道网,主要的干支流及各级船闸都可通过1350吨的船舶。湘江目前建成的5个梯级通航设施标准不一,有的还存在首尾不相衔接的问题。
船闸级级都有,但上下游标准不匹配。莱茵河流经6个国家,12个船闸1个标准,至少能保障1350吨的欧洲标准船畅通无阻;湘江流经6个市,8个船闸从100吨到2000吨有4个标准。
同样季节性缺水,但解决办法不一。莱茵河通过修建丁坝,整治河道,变成了一条蜈蚣河,丁坝将水逼进主航道,能有效应对枯水季节的航运问题。而湘江还缺乏相应的应对举措。
船只来往频繁,但吨位差距大。莱茵河内河营运船型已基本实现了标准化、系列化、通用化。湘江中运营的船型杂乱,标准化程度低,吨位偏低。
船舶吃水相近,但畅通条件不一。湘江1000吨级船舶与莱茵河标准船型1350吨的吃水深度相近,都在2.4—2.5米。据湖南省海事部门统计,湘江共有浅滩39个,在枯水期部分浅滩航道尺度严重不足,导致航道受阻,船舶搁浅。2010年11月就发生几百艘船舶阻航湘江的事件。
对湘江而言,“十二五”期间,只要进一步加快开发速度,1000吨级的船可直达永州,并为打通湘桂运河,实现湘江水系与珠江水系的连接,打通湖南省第二条水路出海口奠定基础。
获取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