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的发展决定中国物流未来的发展

作者:本网编辑 文章来源:科尔尼公司 发布时间:2011-10-25
分享到
中国经济已逐步回暖,但人们对最近的全球经济危机仍心有余悸.

中国经济已逐步回暖,但人们对最近的全球经济危机仍心有余悸。尽管未来的经济形势走向难以预测,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就是在中国,企业不能仅仅依赖外部市场的不断增长来推动自身的增长,而应练好“内功”,提高企业运营效率来应对日益变化的外部经济环境。为此各大企业不得不作出各种艰难的决策,比如制造企业必须调整产能的增长速度,而供应商要满足客户降价的要求。

随着销量减少、库存增加及成本上升,供应链面临的压力将与日俱增,“只要生产就会自然带来销售”的情景将不再持续。为了适应未来的诸多不确定因素,供应链必须具备灵活、精简和优化的特点。

而中国企业目前所面临的关键问题是:

企业的供应链在竞争中的表现如何?

如何优化快速增长时期建立起来的供应链网络?

应当制定哪些供应链发展的长期战略?

如何在维系现有客户群并有效控制供应链成本的前提下提高服务水平?

企业是否拥有了合理的供应链组织?

通过采用欧洲研究的方法与分析原理,设计的调查问卷精确捕获了中国企业供应链和物流的特征。调查结果显示:就整体而言,中国的企业在供应链管理上仍与最佳实践存在着显著差距,但在某些方面已经接近甚至超过了欧洲的企业。

供应链管理应提至更高的战略层面

由于客户对供应链的要求增加,供应链管埋的重要性愈发显著,促使各企业将供应链管理提至更高的战略层面。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客户也变得越来越成熟,采购标准也不再像以往那样仅单纯地关注产品的价格。这一点在供应链领域也同样适用。研究发现,参与调查的企业未来5年的采购标准将面临两个主要变化:其一,产品价格的重要程度将下降约15%;其二,满足客户对供应链需求的重要性将显著提升,约为14%。具体而言,在所有供应链需求中,产品的随时可获性与订单完成的可靠性被视为两个最重要的因素。

因此,更多的公司将供应链管理视为一个战略职能,并增加其短期职责。有相当一部分企业认为供应链管理部门的职责应包括供应链战略制定、投资决策以及供应链管理的IT系统决策等。

供应链的收益主要来自成本管控

然而,供应链管理与企业整体战略存在脱节。虽然大多数参与调查的企业采用了“高成本高价值”的产品与供应链战略,但供应链的收益还是主要来自成本管控。

51%参与调查的企业表示将业务重点放在了产品定制上,68%的企业则以提高对客户需求的灵活性与反应能力为重心。二者都是典型的“高价值高成本”战略,与“低成本低价值”战略所体现的标准化和欠灵活的产品和服务正好相对。但供应链管理的主要收益却集中在成本的节约而不是服务水平的提升。

缺乏与供应商和客户的最基本的协作

很多中国企业已拥有了国际化的供应链。然而,只有不到20%的企业认为目前状况能够满足海外客户在供应链领域的需求,而主要原因是缺乏与供应商和客户的最基本的协作。72%的参与调查的企业都拥有了国际化的供应链。然而,78%的企业的海外供应链主要是用于支撑其直接出口业务。其他国际性的供应链业务活动则相对较少,其中包括28%的国际运营业务以及22%的国际采购业务。

虽然出口价值链活动频繁,但在有出口业务的中国企业中有逾80%的企业对其满足客户供应链最基本需求的能力不满,如准时、精确的产品配送。这种不满在更高端的客户供应链需求中同样存在,如对产品标准和技术规范的遵循,但由于参与调查的企业认为这些更高端需求的重要性在未来将显著提高,这些需求也将成为更重要的关注点。

同时企业与供应商和客户在各个方面的协作水平都非常低,即使是一些基本的协作活动,如库存数据共享、联合销售预测和生产进度信息共享,都处于很低的水平。这其实反映出一种因果关系,即不能充分满足客户需求的主要原因可能是中国企业与其客户之间的共同协作过于薄弱。但考虑到中国企业的主要销售渠道是直接出口,这也就不足为奇了。由于没有设身处地考虑,他们对于海外客户的理解必定有所局限。

外部供应市场无法达到企业预期的服务质量要求

与运输相关的服务最有可能被外包,但是采用“高成本高价值”产品和供应链战略的企业与采用“低成本低价值”战略的企业相比,在外包业务方面更倾向于内部经营供应链管理部门,主要原因则是外部供应市场无法达到企业预期的服务质量要求。

参与调查的企业中有很大一部分已将供应链中与运输相关的活动部分或全部外包。但是典型的高附加值服务却较少外包,如仓储和包装等。另外采用“高成本高价值”战略的企业,即重视产品定制与灵活的供应链,比采用“低成本”战略的企业,即重视产品标准化与产能利用率,在保留内部供应链管理部门的倾向性上要高出近50%。同时,调查结果也反映出企业目前和未来对供应链服务商在挑选纬度上的变化以及目前供应商提供的服务水准在各个挑选纬度上存在的差距,如价格、可靠性和灵活性。

这表明,虽然企业对供应链服务外包的兴趣很大,但是服务供应商是否有能力提供令人满意的服务是目前主要的制约因素,因而企业更趋于外包那些简单的和战略重要性不大的服务,例如运输。

中国与欧洲之间的库存成本有望缩短

中国的库存成本高于欧洲多数行业的库存成本,但目前的种种迹象表明,未来中欧之间的差距有望缩短。中欧各企业在库存成本方面依然存在差距,这也意味着此领域存在改进的潜力。越是处于产业链上游位置的企业,其仓储成本也越高。例如消费品行业的仓储成本高于零售业,而化工业的又要高于消费品行业。由此可见需求波动是重要因素,而这种来自客户需求的波动越是在供应链上游则越为显著。这再次强调了前面的观点——整条供应链上的协作有待加强。

然而变革正悄然而至,大多数参与调查的企业正在从通用型的供应链战略转向差异化的库存战略。其中货物周转率、库存价值及波动性成为差异化最为常用的标准。另外,从按库存生产模式转向按订单生产模式已是大势所趋,这种趋势在汽车、工业用品、消费品行业领域尤为突出。一些初步的证据可支持上述观点,调查显示,企业的平均库存天数(包括成品、在制品和原材料)从2004年的109天降至2008年的92天。根据参与企业的情况来看,截至2013年,该项指标预计将继续下滑至78天。

在此需要小心的是,如果在通用型的供应链模式下,单纯地转变成按订单生产的模式并不能起到实质作用,因为这只是将客户需求的波动向整个供应链传递。库存相关成本有可能会下跌,但这是以运输成本或制造成本增加为代价来实现的。

主要绩效指标应与奖励体系挂钩

多数的企业已运用供应链管理绩效考核工具跟踪不同的主要绩效指标,但是很少企业会将这些指标与奖励体系挂钩。大多数参与调查的企业利用已有的信息系统来考核其供应链管理的绩效,但是只有少数的公司会将这些关键绩效指标与奖励体系相联。例如很多的企业跟踪了准时配送表现,但是仅一半的企业会将该指标与奖励体系相联。指标与奖励两者间缺乏关联可能导致企业无法通过最大程度上发挥关键绩效指标的作用来不断提升供应链绩效。

供应链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应进一步提高

供应链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依然远低于多数公司的期望,但是差距将会很快缩小。鉴于上述的趋势,客观公正地来说,在中国越来越多的企业将供应链视为公司重要的一部分。但是参与调查的企业中只有不到一半的公司表示对其供应链经理的技能非常满意,这包括技术技能、项目管理能力、业务管理专业知识、战略以及组织专业知识等广泛的内容。因此16%的公司希望在2013年以前对供应链管理职位能招聘到更高学历的人才,而之前仅9%的企业有此愿望。这点和欧洲的同业很不一样,欧洲的企业并无此要求。这表明中国的企业已认识到在该领域需要大力升级他们的人才储备,避免人才问题成为未来阻碍企业绩效表现的一个瓶颈。

尽管面临种种挑战,中国的企业总体上对未来物流成本的前景仍比较乐观,这主要是因为企业能够看到内部提升机会。此次调查结果表明,中国的物流与供应链面临着众多的挑战,例如高价值趋向的业务需求与供应链管理降低成本的导向无法协调一致。由于供应市场的不成熟,物流成本依然很高,且外包难度大。

服务商实际能力低于预期,而当供应链向海外延伸时,薄弱的能力更是无法令人满意。尽管中国面临诸多的挑战,但中国的企业对未来物流成本前景依然持乐观态度,多数企业认为玻璃杯依然处于“半满的状态”,他们看到在传统的供应链管理领域,如仓储管理、库存管理和物流管理等存在着大量的提升机会。

收藏
赞一下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