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冷链物流联盟秘书长刘京
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物流需要三大要素,第一是信息流、第二是货物流,第三则是资金流。如果没有信息流,就谈不上三流合一。再看当下在中国发展火热的冷链产业,特点是“冷”,但更关键地在于“链”。为了能把这个“链”穿起来,就需要用信息化的手段和技术来管控整个物流过程。
纵观物流信息化的发展历程,主要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电话加传真;第二个阶段是企业各自为政的WMS、ERP和TMS系统的引入;第三个阶段是利用私有云来实现客户之间的信息沟通;第四个阶段是融入公共信息平台,让行业资源利用率得以提高。只有这样,在信息实现共享后,消费者才能通过手机或电脑查到购买的每一件商品的生产物流、运输物流及销售物流情况,使物流做到真正的公开、透明,全社会的食品安全才能得到保障。
目前,在国内的冷链物流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一是以农产品批发为主、为商铺做配套的冷链物流模式;二是大型连锁超市、餐饮自建的冷链物流;三是以食品加工企业为主导的冷链物流自营模式;四是以冷库仓储为主导的第三方物流配送模式。
冷链物流从2008年开始在我国兴起。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出,目前全国规模以上企业(年营业额在1000万以上的企业)500个单位数据中,冷库容量为1895万t,冷藏车辆数32856台。其中,第三方冷链运输市场在逐步释放,占发展总量44%的第三方冷链物流运输开始活跃。而500个企业中有121家要建1300多万吨的冷库。在建库方面,批发市场、生产商贸以及连锁餐饮为主导,第三方并非建库主力。
通过中国冷链物流50强企业测评,冷链物流企业冷链主营业务收入为62亿元,占市场总额的30%;冷库库容从2008年的850万t增加到1895万t,平均每年增加200万t库容;冷藏车数量每年增加8000辆。但由于发展冒进和信息失衡,整体资源利用率不足六成,普遍利用率不足8%。
纵观目前中国冷链产业现状,有如下几大特点值得我们深省。
“冷链梦”——因为门槛低谁都可以做冷链,冷链物流存在“贴牌”问题。而企业进来后不知客户在哪里,感到迷茫;
“冷链痛”——冷链物流担负重任,但也重负不堪。因为价格压得太低,使企业完全不具备生存能力,更无暇顾及客户的发展;
“冷链病”——中国的冷库每年以200万t的数量增长,但看似巨大的冷链市场,仓储费用却一再降低;
“冷链风”——建库如雨后春笋般,发展也是日新月异。各省市都在大力建设冷库,但如何整合产业资源是个更重要的问题;
“冷链树”——产品一进冷库,价格就被提上去,而商家一味压低物流成本,让物流企业如何生存?
纵观市场前景,目前中国西部冷链物流不是很发达,1万t以上的冷库很少,相信这是不可忽视的潜在市场。
获取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