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论文“写”在大海上——天津港工程师李伟苦心钻研破解世界性港口建设难题
新华网天津6月25日电随着天津东疆保税港区建设我国北方国际航运中心核心功能区的方案得到国务院批复,在东疆以东海面再建一个30平方公里的世界级人工岛方案又纳入到规划中。主持这两项规划方案的领军人物,就是全国劳动模范、天津港(集团)有限公司规划建设部部长李伟。
在我国港口建设实践中,李伟勇于攀登世界性难题的高峰。他研发的“插入式箱筒型基础防波堤结构”,成功解决了淤泥质深水港口建设中防波堤造价过高的难题,累计为国家节省工程投资达3.84亿元。
填补世界性港口建设技术空白
今年42岁的李伟是天津港历史上首位博士。2000年,他公开应聘原天津港务局规划建设处副处长职务,从此离开国家科研机构,将个人抱负与港口建设联系在了一起。
防波堤被称为“海上长城”,不但可以减少风浪和淤泥对港口的侵蚀,又可为吹填造陆创造条件。天津港正是在防波堤的护佑下,实现“十一五”期间25万吨级航道与30万吨级原油码头顺利竣工的。
2001年,刚刚起步的天津港东疆港区海域计划吹填造陆,需建设当时国内最大的防波堤工程。采用传统“斜坡式”技术,要在海里铺下80米宽、高约10米的抛石堤坝,耗费石料量巨大,用时长。施工中仅租用海上900吨浮吊和大型驳船作业,单日花费就达近百万元。如何在深水区又快又省地建设防波堤,不仅是天津港发展面临的重大难题,同时也是困扰国内外港口建设的一个世界性难题。
刚刚上任的李伟是个有心人,经过探索,他萌生了将防波堤做成类似海上平台的想法。接下来的两年里,他一头扎进天津大学实验室,验证这一设想。他从东疆港池现场拉来两卡车海泥,模拟真实环境。项目施工方负责人张佩良感叹:“谁都没料到,40多吨泥竟然不到俩月全被他投入到实验中。”
海上实验开始了,第一组防波堤结构被投入水中。这是由四个直径和高度均为12米的“拔罐”型空心圆筒两两并列组成的结构,上面用水泥板串联起来,形成结实的“底座”,“底座”上方再安装挡浪结构。运输时,将“拔罐”内充满气体便可漂浮在海上,可大大节省拖运成本,沉降时,“拔罐”里的气抽干,整个罐体倒扣压入海水中,海泥被吸入罐底,从而牢牢固定在大海中。这一结构在国内外均为首创。
李伟说:“搞科研既要务实严谨,还应该像一线产业工人那样爱岗、敬业、奉献。”
实验期间,李伟经常在海上一待就是48小时。同事王初生说,2004年李伟在海上曾遭遇50年一遇的大风浪,生命面临威胁。风暴过后,李伟却异常兴奋,因为他设计的防波堤经受住了巨浪的考验,实验成功了。李伟带领的科研团队,用他们的实践,在海上完成了一篇最夺目的论文。
这一成果被命名为“插入式箱筒型基础防波堤结构”,目前已被应用在天津港10多公里的防波堤结构中。据施工方测算,新结构较之前节省投资25.8%,为国家节省了3.84亿元。
张佩良说:“比起在海洋中直接抛洒石块,新的防波堤结构把对沿海岸生态的影响降到了最低。”
该成果填补了多项国内空白,被评为中国港口协会科技进步一等奖、天津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并申报了今年的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
中国工程院院士谢世楞等8位业内专家一致认为,作为一项开创性成果,该技术在我国环渤海海域、长江口海域、珠江口海域等大型枢纽港区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科学规划提升港口价值
港口规划是开展大规模港口建设的基础。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创新性知识分子,李伟常讲,港口规划是百年大计,不能被条条框框所禁锢,需要有前瞻性,要做就做到世界一流。
为了使每项规划尽善尽美,李伟努力让自己成为一个“杂家”,从酒店设计到房地产开发,从城市建设到交通网络,他都认认真真从头学起。出差乘飞机,李伟总忘不了在机场书店转一转,在机场买书成了他的一大爱好。睡觉前看半个小时书,是他雷打不动的习惯。
李伟到天津港工作时,恰逢天津港处在发展的“黄金时期”,吞吐量每三年增加一亿吨。高速发展也导致天津港的泊位数量和航道能力非常紧张。因此,主持《天津港总体规划》修编的重任落到了他的肩头。
他接手后,果断跳出了“深水深用、浅水浅用”的港口建设传统观念,提出了要建设大型深水泊位、港口等级提升至30万吨级的目标。借助新型防波堤,天津港港口等级最终由5万吨级向30万吨级发展,成为世界上等级最高的人工深水港。
在组织编制《天津港东疆港区总体规划》时,他首次引进国际规划公司参与方案竞争,在国内率先提出了将城市功能引入港区,并与港口功能协调发展建设的新理念。
依据规划,建设者们拿出“五加二、白加黑”的拼搏精神,从一片汪洋中辟建了我国最大的人工港岛和全国面积最大的保税港区,不久前获国务院批准建设北方国际航运中心核心功能区。
10年里,李伟先后主持了《天津港航道规划》《天津港建设世界一流大港战略规划研究》等30多项重点规划的研究,全部顺利通过审批,众多最新理论成果被国内沿海港口广泛应用。此外,李伟的科研成果还被纳入交通部《防波堤设计与施工规范》中,对提高我国海岸工程设计水平,推动行业科技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
多年来,他坚持用科学规划的理念指导港口建设,实现了天津港由码头规划向港口城市规划的转变。“高水平的规划可以提升港口价值。”李伟说。
如今,在李伟带领下,天津港每年的基本建设投资由原来的十几亿元跃升至上百亿元。2010年底,天津港货物吞吐量顺利突破4亿吨,成为世界第五大港。
求真务实造就“当代精卫”
从上大学算起,李伟和港口工程已经结缘25年。港口规划建设工作如同他身体里流淌的血液,须臾不可分离,这也使他在工作中始终保持着激情。
“一个人每年重点做好两三件事就足够了,这样一辈子就能做几十件大事。每件事都要完完整整做完,不能半途而废。”李伟说。
尽管做很多事需要靠机遇,但李伟的原则是,做事时把靠机遇的成分降到最低,要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做好、做扎实。
通过与李伟接触,记者从他身上看到了这个时代劳模的典型特征:有知识、有技术、勇于创新,不为各种诱惑所动,始终保持着吃苦耐劳的劳动者本色。
李伟不仅是现代港口规划方面的专家,同时也是拥有多项发明专利的港口科研工作者。他先后取得国家专利4项,省部级科研成果奖10项,天津港科技成果9项。
天津港基础建设最近几年进入井喷期,每年经李伟手的资金有100多亿元。作为基本建设部门的主要负责人,每次招投标,他都会请纪委的同志全程参与,保证各个环节公平、公正、公开。近5年,共有500多亿元的工程项目经李伟招投标,没有一项出现纰漏。2009年,他被评为天津市廉政勤政优秀党员干部。
李伟常常跟同事讲,工程建设管理不要照方抓药,既要追求经济效益,还要最大限度体现社会效益。在他带领下,所有工程严格招标、严格计划实施、严格项目管理,使得天津港建设工程始终保持一次验收合格率100%,重点水运工程优良率100%。
在天津港建设中,李伟将国家发展与个人抱负联系在一起,在实践中建功立业,一步步走上职业生涯高峰,被人誉为“当代精卫”。他先后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海洋科技先进工作者、天津市“五一”劳动奖章、天津市劳动模范等荣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获取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