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广西玉柴重工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玉柴重工总部”)和玉柴重工天津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玉柴天津公司”)的裁员正在悄然进行当中。
玉柴天津公司这些天有些人心惶惶。员工陈丽(化名)向法治周末记者透露,整个公司有370多名员工,其中很多人面临着被裁员的命运。
据记者了解,玉柴天津公司虽然提出竞聘上岗和分流安置(将竞聘失败的天津员工分派到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工作)的工作安排意见,但这却被员工视为变相裁员。
“目前工龄不满一年的员工已基本离职,其余员工仍在就裁员补偿等问题与公司进行交涉。”陈丽说。
据称,远在广西的玉柴重工总部,裁员行动也在进行。“外部对裁员安排工作还不得而知,只有副总级以上的负责人知道。”一位接近核心消息源的人士孔华(化名)对法治周末记者表示。
日前记者也曾致电玉柴重工总部,对方电话始终未能接通。玉柴天津公司的一位工作人员则表示对裁员情况“还不是很了解”。
其实,整个工程机械行业的裁员风潮早在去年7月就已初露端倪。三一重工的裁员风波已经引起了业内的广泛关注。如今,玉柴再次裁员也凸显出工程机械行业面临的困境。
从事工程机械行业调研工作的孙先生表达了一定的忧虑:“裁员造成的人才流失会给企业长远发展带来巨大损失,工程机械行业早就出现了人才的断层,人才接力不足的问题必须提早重视。”
“从整个工程机械行业来看,去年年底开始出现了小幅度的回暖迹象。”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工程机械配套件分会顾问刘良臣认为,“这个行业当前正处于调整期,个别企业的裁员行为也是可以理解的。”
变相裁员起风波
“我们有370多人,公司才给了120个竞聘岗位。也就是说,剩下三分之二的员工将会失业。”陈丽告诉法治周末记者。
其实,玉柴天津公司还给了员工另一条路。不过,在陈丽等人看来,这恐怕是公司进行变相裁员的一个招数。
按照玉柴天津公司给出的说法,如果竞聘上岗失败,就要面临分流安置。所谓分流安置,就是让原本在天津工作的员工去广西玉林工作,而一部分玉林的员工也需要到天津。
很多员工对此产生了质疑——这样的安排是不是霸王条款?而背后的用意是否就在于让员工主动辞职?
考虑到这些,陈丽等部分员工表示了坚决抗议,集体拒绝参加此次竞聘。
面对员工的不配合,玉柴天津公司提出进行协商,条件是如果不参加此次竞聘,则需要与公司签订一份声明合同。
“因××原因,个人放弃参加2013年玉柴重工组织的全员竞聘上岗的机会,并愿意承担后果。”法治周末记者在陈丽发过来的“合同”截图上看到了这样的内容。
面对这样一份“合同”,许多员工又开始犯难了。
签还是不签?不签的话,直管的小领导天天来催;而如果签了的话,他们又担心,“愿意承担后果”是一种文字游戏,有可能是公司解聘他们的合法理由。
再三权衡后,一些员工还是不同意在这份合同上签字。
此后,玉柴天津公司方面一再催促陈丽等人签字,双方就此问题展开了拉锯战。“最后就不了了之了,反正我们是打定了不签的主意。”陈丽说。
“事情发展到现在,很多刚入职不久的新人都拿了一个月工资的赔偿金离职了,我们工龄较长的这批人还在坚持与公司进行协商。”陈丽表示。
陈丽等员工都很困惑,玉柴天津公司目前的做法是否合法?分流安置是否属于变相裁员?
北京市京悦律师事务所劳动法事务部主任王向前对此表示:“生产经营发生严重困难的情况下,企业进行裁员并不违法,但需对被裁员工进行妥善的安排。”
对于竞聘后的分流,王向前认为:“将员工安置到遥远的外地去工作从而迫使员工自行解除劳动合同的确是一些公司变相裁员、逃避支付经济补偿的手段。”
“如果劳动合同没有约定异地安置,而该公司也未与员工达成异地安置的变更劳动合同的协议,则该公司单方异地安置是违法的。”王向前解释说,“如果劳动合同中未约定工作地点,也不可以这么随意安置员工,因为在劳动合同未约定工作地点的情形下,员工实际的工作地点就应当视为双方约定的工作地点。”
尤其让陈丽等员工困惑的是,玉柴天津公司是否有权强迫他们签订那份声明合同?
“该公司无权强迫员工签订声明书,因为公司和劳动者在劳动关系中的法定地位是平等的,约定权利义务应当遵循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原则。如果该声明书的确是该公司强迫劳动者签订的,则属于无效法律文书。”王向前对此表示。
截至发稿前,陈丽告诉法治周末记者,她刚刚得到一条小道消息,说天津分公司这边已经拟定了初步的赔偿计划,但是并未正式公布结果。
玉柴重工的尴尬
“不仅天津在裁员,听说玉柴重工总部那边也在裁。”陈丽告诉记者,“玉柴重工的员工大都经常关注一个叫做红豆论坛的社区,那里很多人正在对总部裁员的事情进行讨论呢。”
法治周末记者随后进入该论坛发现,一个名为《玉柴重工员工的明天》的帖子中,发帖用户“逗牛牛”说道:“近期玉柴重工进行全员岗位竞聘,听说是变相裁员,唉,玉柴重工的兄弟姐妹们一路走好!”
“玉柴本身来说就自保了,还有能力吗?有能力的话,就不会是这样了,还国企呢?难产。”论坛用户“慢慢长夜”也跟帖表示。
这一帖子短期内就有了将近四页的回复关注,很多人都对玉柴重工的裁员问题表达了忧虑。
孔华告诉记者:“目前关于玉柴重工总部的裁员问题很多都还是传闻,裁员的事情确实有,不过目前还都是高层在策划,尚未采取具体的行动。”
还有该论坛的用户发帖调侃玉柴重工的裁员行为:“三一重工搬迁裁员、玉柴重工竞聘减人——异曲同工之妙,只是手法太老。”
“爱之深,恨之切。”一位玉林人告诉记者,“大家奚落玉柴,恰是因为在很多玉柴人心里都太重视它了。”
广西玉柴机器集团(以下简称“玉柴集团”)被誉为“中国绿色动力之都”,位列中国企业500强之中,一直以来都被视为玉柴人的骄傲。
玉柴重工则是玉柴集团控股的外商合资企业,专门从事工程机械产品的研发、生产与销售,是我国小型挖掘机主要的出口基地,是国内挖掘机产品型谱最完备的制造商,并一度获得“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称号。
而如今,玉柴重工的处境着实有点儿尴尬。
作为玉柴集团工程机械板块子公司的核心企业,玉柴重工则和国内其他机械工程行业公司一道,正在经历着市场下滑带来的阵痛。
据记者了解,玉柴天津公司是广西玉柴重工有限公司的全球营销中心、全球服务中心和融资租赁运营平台,2010年11月落户天津。
“该公司之所以迁至天津,当时目的就是为了缓解总部的经营压力。”陈丽说,“当然考虑落户发达地区有一些隐形的有利因素,特别是天津市给出的减免税优惠政策,是当时最大的一个吸引。”
此外,在红豆论坛上,部分网友也在争相讨论玉柴重工所面临的种种困境。
“现在重工就是进入一坨烂泥了,只会越陷越深,欠了几十亿元银行的钱,几亿元供应商的钱……现在买个零件都是同一个声音:把欠款先付了……”
“液压件基本都是在码头便宜处理掉了,因为不卖就马上倒了……管理一塌糊涂,一盘散沙!”
面对眼前的困境,玉柴重工自身也在进行着努力,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2012全球工程机械制造商50强排名中,玉柴重工还一举跃升至第38位。但是这样的努力,仍然无法避免压缩业务、裁员的命运。
“玉柴重工的高层目前正在对裁员问题进行协商,此前传出的员工被裁后讨薪并与公司发生冲突的事情都是假消息。”前述靠近消息源人士孔华表示,“公司在裁员问题的处理上是非常谨慎的。”
行业现状不景气
近年来,一度走势高涨的工程机械行业开始呈现下滑趋势。
相关数据显示,2012年机械工业增长速度下行,工业增加值、总产值、实现利润、出口创汇、产品产量、固定资产投资等6大主要经济指标均呈下滑态势。
其中,工业增加值增幅明显下降,工业总产值增速同比更是一度下滑十多个百分点。
“工程机械行业的发展同国内外市场环境密切相关。”刘良臣告诉记者,“近两年欧美等国际市场的出口形势不好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不过最主要的还在于国内市场需求疲软。”
“工程机械行业与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关系非常密切,国家投入越大,它的发展也就越大。”刘良臣分析认为,“自2011年以来,我国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有所压缩,进程有所放缓。项目少了,市场小了,行业发展势必会受到影响。”
据悉,2000年至2010年曾是我国工程机械行业高速发展的黄金十年。在这一时期内,众多企业都抓住机遇开始大踏步前进。
“当时我国正在进行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也因此形成了巨大的市场需求。”刘良臣介绍说,“尤其2009年国家投入了四万亿元支持工程机械行业发展,自此更是开始了疯狂增长。”
与此同时,一些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
“前十年的超高速发展过程中各大企业拼命扩大产能,中低端及以下产品产能基本都大量过剩。”刘良臣对记者表示,“一旦市场形势有所下降,很多厂立刻就空闲了下来。”
“除了产能过剩带来的利润下滑,一些企业在收入下滑的同时,应收账款还在增长,这也让企业的经营雪上加霜。”孙先生表示。
一位行业分析师介绍,从2011年年底开始,业内早已陆续有一些公司对员工数量进行控制,或以其他方式降低人力成本,一般都采取低薪放假、提前带薪休假等方式,但直接裁员的还并不多见。
而刚刚进入2013年,玉柴重工的裁员风波骤然而起,这又一次向业内发出了警示信号。工程机械行业的压力可见一斑。
“目前整个行业进入了一个调整期。”刘良臣指出,“原来是向规模化方向发展,现在则要由中低端产品向中高端、稀缺方向发展。”
“在这个过程中企业进行一定范围内的裁员,应该说是一个正常的现象。”刘良臣认为,“生产规模减小、产品结构调整,势必会造成一定人员的闲置,因此企业淘汰闲置人员的行为无可厚非。而且公司在这一领域裁员了,在别的领域可能还要招人。”
不过,孙先生则认为:“裁员现象的出现与公司遭遇到的经营压力是密切相关的,当前整个工程机械行业都不景气,裁员恰是一种缓解企业经营压力的有效手段。”
“除了裁员之外,目前各大公司应对压力的手法多种多样,一些公司甚至开始搞起了多元化经营。”孙先生表示,“比如厦工(厦门厦工重工有限公司)3亿元做理财、三一转战房地产等。”
人才流失须警醒
“裁员过程中导致的技术人才的流失,对公司发展而言无疑是个巨大的损失。”孙先生表示。
陈丽告诉记者,此次天津分公司的裁员过程中,该公司国际服务中心的一些“干技术活儿”的员工也被裁掉了。
“一线生产车间的员工培养起来相对容易,可技术型人才培养起来就复杂多了。”陈丽告诉记者,“他们所从事的配件整改、绘图之类的工作,都是非常专业的,以后再招新人培养是非常耗费资源的。”
而此前三一重工在裁员过程中,就曾出现了大批工程师遭遇变相裁员的现象。
据称,去年6月,三一曾给出了一份让300多名工程师都下到一线车间当工人的“360”人才培养计划,这也被视为对工程师的变相裁员行为。
“裁员导致人才流失,等企业经营状况好起来了再进行招聘,这已经成为很多工程机械行业一贯的用人做法。”孙先生认为,“在这种摇摆不定的工作环境下,往往很难培养出卓越的技术型人才来。”
据称,以前一些工程机械企业创业初期,大多都会去一些事业单位的科研部门,在那里挖来经验丰富的老员工。正是通过这种方式,才让企业一步步发展起来的。
孙先生说:“这样的环境下再招进新人来,就会形成一种师傅带徒弟的模式,让老技术员带新人,把技术传承下来,有效续接,很快下一批有能力的新人又成长了起来。”
而在当前的工程机械行业内,迫于经营压力等原因考虑,众多公司的人才流动都非常频繁。
“这种师徒式的稳定传承早已被摇摆不定的工作模式给打乱了,人才培养机制缺乏长效稳定性。”孙先生深表担忧。
不过也有观点认为,“老带新”已经不是当前工程机械行业人才培养的主流模式了。
在刘良臣看来,很多传统观念都在不断发生着变化,这个行业在过去应对大规模产能增加的过程中一时间涌入了太多的新人,“老带新”根本应付不来。
“尤其是在那种生产压力之下,好多追求高水平的开发已经放到次要地位,根本谈不上这种问题。”刘良臣表示。
据刘良臣介绍,像三一、广西柳工那种大企业,每年招进来的新人都要用“千”位数来衡量,增加新人太多了,进来工作一段时间,不适应的就都走掉了。
“‘老带新’确实是在传承一部分经验,最宝贵的一点就是可以让新人少走些弯路。”刘良臣遗憾地表示,“可惜现在很多年轻人都不愿意听了,对老经验都不是很在乎。”
获取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