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中国工程机械市场发展现状,让越来越多的从业者将目光投向海外市场。一方面,国内市场趋于饱和;另一方面,海外基建方兴未艾。同时,东欧、东南亚、非洲、拉美等诸多发展中国家也纷纷将买设备的“绣球”抛向了价格便宜、性价比高的中国工程机械企业。走向海外大兴土木,乍一看来,的确是个不错的出路。
海外基建机遇多多 潜在风险同样很多
然而,我们不得不说,此种路线的选择,在为中国工程机械行业发展找到突破口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或大或小的隐患。
海外基建诱惑多多
最近几年,巴西、印度、俄罗斯、泰国等国家的基础设施投资规划接连出炉,对中国工程机械企业来说,就像一块又一块美味的大蛋糕在等待着我们前去品尝。
首先来看巴西,为了准备2014年世界杯和2016年奥运会,巴西政府将投入150亿美元的公共财政,主要用于场馆建设、交通建设、机场改造以及住宿建设。巴西大规模的基建发展将给与基建、重型机械等相关的行业带来更多的投资机会。巴西作为世界最具发展潜力的国家之一,其未来的市场规模无可限量。
接着来看印度,据统计,从2007~2015年,印度投放到工程机械市场的资金累计达到400亿美元。在印度公布的“十二五”经济计划 (2012-2016年)中,印度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金额预计达到1万亿美元,投资领域包括公路、铁路、城市基础设施、商业和住宅建筑、港口、电力、水利设施、采矿、石油、天然气和机场等。而印度当地只有28%的机械能适应国内市场,这对我国工程机械企业来说无疑是个大好机会。
再来看看俄罗斯,作为中国人民的老朋友,未来十年的俄罗斯会在道路建设方面有所突破,道路建设规模应在目前基础上翻一番。政府还制订了《莫斯科市和莫斯科州2020年前交通发展计划》根据计划,到2020年,将在莫斯科市和莫斯科州建设91个交通换乘枢纽;修改建设条例,要求住宅建设必须包括一定数量的车位。预计这些项目总耗资6.8万亿卢布(2322亿美元),其中半数资金将用于修建道路。 财政投资能力虚弱
看着这些以亿为单位的数据和发展机遇,应该没有哪个相关企业不会动心。然而,与动心相比,更关键的还是要用脑。在其他国家、其他地域施工,需要牵扯到天时、地利、人和等太多因素,需要考虑的问题十分繁杂,其中存在的隐患尤其不容忽视。其中一点,就是当地政府的财政支持是否够强劲。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梅新育认为,当前,许多新兴市场经济体的基础设施发展计划并不现实。由于计划拨付的资源太少,实施的时间太短,难以落实。巴西的1330亿雷亚尔交通基础设施投资计划令人振奋,但根据中国、欧洲和日本等国建设的经验,要想仅靠这笔大约4000亿元人民币的计划投资就建成1万公里铁路(包括里约热内卢-圣保罗高铁)和7500公里高速公路,实在有点不可思议,除非其铁路和公路特许经营权出售计划能实现。
其次,财政能力虚弱导致可投入基础设施建设的财力不足、土地私有制导致征地争端频发且难以化解等问题,这些也都在妨碍着计划从纸面走向现实。2007 年,卢拉政府曾宣布投资12亿雷亚尔修建公路,计划2013年初竣工;但直到2012年2月,真正到位的资金也只有1亿雷亚尔,先前提出的8项工程,直到 2012年8月还有5个尚未动工。
经济、法律、政治等因素不可抗拒
在中国建设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陈国才看来,企业在拓展市场中依然面临很多壁垒性的难题。例如,南美地区是世界上基础设施较弱的地区之一,由于多年通货膨胀和政权更迭,基础设施欠账太多,但是由于法律不健全等原因,这样一个巨大市场能不能变成中国企业的机遇还很难说。这就需要在进行市场开拓前,对当地的税收等进行细致研究。
不健全的法律、不合理的定价机制,更使得新兴市场基础设施运营难以为继,无法实现滚动发展。印度电力部门就深受电价过低之苦,尼日利亚天然气企业不愿向国内电厂供气,重要原因之一也是出口价格远远高于内销价格。而除非定价合理,否则巴西出售9条公路和12条铁路特许经营权的构想也不可能实现。
2011年爆发的利比亚战争使得中国在利比亚的50个大型项目受到近200亿美元经济损失,时至今日,中国企业重返利比亚的步伐依然缓慢。
全球一体化的今天,海外基建无疑是一片广阔蓝海,投身其中的中国工程机械企业就像一艘雄姿英发、勇往直前的舰队。然而,我们需要清醒地认识到,尽管海外基建是个难得的机遇,但毕竟国情不同、经济条件不同,对于工程机械企业来说,仍然有很多因素需要考虑。而且,这些看似细微的因素,往往决定着出口海外的成与败。一旦忽略,海外基建这艘舰船,就很可能会因为潜藏的暗礁而满身疮痍。
海外基建有风险,中企涉足需谨慎。
获取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