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德院士对谈“工业4.0”

文章来源:互联网 发布时间:2014-12-16
分享到
中国拥有全球规模最大的制造业集群,也被认为有希望借助工业4.0实现“弯道超车”;作为传统的制造业强国,德国则是工业4.0话语体系的创设者。近期,中德两国总理共同宣布双方将开展“工业4.0”合作。在此背景下,中德院士的观念分享成为本届工博会首日最大的亮点。

谈到制造业升级,“工业4.0”是当下最热的关键词。在2014年11月4日开幕的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上,中国、德国的两位院士也曾经以“工业4.0”为题贡献过各自的真知灼见。

中国拥有全球规模最大的制造业集群,也被认为有希望借助工业4.0实现“弯道超车”;作为传统的制造业强国,德国则是工业4.0话语体系的创设者。近期,中德两国总理共同宣布双方将开展“工业4.0”合作。在此背景下,中德院士的观念分享成为本届工博会首日最大的亮点。

互联网焦点正在转移

参与“工业4.0对谈”的两位专家,分别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互联网协会理事长邬贺铨,以及德国国家科学工程院院士、智能制造专家克里斯托弗·梅内尔。两位院士都认为目前驱动互联网的主要动力已从消费领域(个人电脑、智能终端)转向了产业互联网,这也为“工业4.0”概念的落地提供了坚实的土壤。

邬贺铨说,谈到互联网技术的魔力,现在更多的是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在产业界的应用,比如UPS运送的包裹每年能靠它少跑1.3亿公里“冤枉路”,大型风电场每年能多发10%的电力。

梅内尔认为,互联网现在正在连接一切,它对社会的推动已经从家庭转向整个产业体系。在此情况下,互联网的一些基础架构可能被颠覆。比如,现行网络IP地址协议未曾料到“工业4.0”可能会让每个螺丝都进行网络连接。因此,全世界目前都在推动新IP地址方案(IPV6)的落地,以解决IP地址不足的问题。

工厂需要彻底的信息化

在两位院士看来,“工业4.0”最大的价值在于在整条产业链上实现彻底的信息化,而这正是最大的难点。

邬贺铨说,“工业4.0”要求企业的信息化从车间延伸到整个工厂甚至整条供应链。它不仅是一次技术革命,更引发企业战略转型。梅内尔则认为,“工业4.0”让工厂能更敏捷地应对需求、为客户定制产品。为此,不仅大公司,甚至大量中小供应商都必须加入新的产业生态圈。

在利用“工业4.0”理念开展汽车定制方面,中德两国都已有所实践。梅内尔说,德国车厂的尝试是,让一辆汽车上的某个零件能自动报告“我马上该被换了”,这个信息会传导到供应链,相关供应商就会开动机器,为车主度身定制一个专属配件,而服务企业则会通知车主前来维修。在上海,一家名为“明匠”的企业已经为车企推出极富“工业4.0”色彩的流水线方案——要生产37种仪表盘的生产线,从过去的数十条简化为一条。

但邬贺铨强调,要“彻底”信息化,中国工厂差距很大,关键难点在于,目前就连工厂内部的数据都难以共享,更别说要在企业之间打通信息孤岛了。因此,虽然中国有潜力成为全球最大的“工业4.0”数据源,但实际上,国内制造业可供利用的数据只及发达国家的零头。

关注人的转型

梅内尔十分看好中国发展“工业4.0”的前景。他说,中国在制造加工、移动互联网等领域已经表现出足够的实力。他相信这种“赢家气质”完全可以延伸到“工业4.0”领域,而且,作为后发国家,中国可以借鉴德国等国家经验,少走弯路。

邬贺铨说,中国发展“工业4.0”,事实上就是继续推动多年来国家一直强调的工业化与信息化“两化融合”,但目前,企业中懂得互联网的人不多,而懂互联网的专家里真正理解生产流程的又太少。他认为,化解这种复合型人才的短板是中国目前最值得关注的问题。

梅内尔表示,在德国,“工业4.0”战略也高度关注人的转型。他说,“工业4.0”会消灭一些低水平岗位,同时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关键是让人控制机器,而不是让机器控制人。”

收藏
赞一下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