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食品安全备受关注的大环境下,冷链物流也成为冷冻食品行业关注的焦点。冷链物流在发达国家属于成熟行业,在我国仍处于起步阶段。发达国家农产品进入冷链流通的在95%以上,而我国仅5%,每年仅果蔬商品因运输储存不当的损失就有近千亿元。现在很多消费者购买商品尤其是食品类的冷链产品,都会关注生产日期和保质期,但却很少有人知道“运输、储存、销售”冷藏保存环节,正是这条“冷链”中不可缺失的“链条”成为食品卫生安全的“死角”,这个“链条”一旦断裂,冷链产品不仅达不到“冷链”的效果,而且很可能造成食品安全事件。
日前,有冷链物流的从业人士反映:国内冷链物流标准名目繁多,地方标准、行业标准、国家标准相互交叉,各种行业组织协会分头制定的标准更是相互交错。冷链标准名目繁多、要求不统一,而且大多都是推荐性标准,实际约束力几乎为零,在现实指导中几乎没有用。无规矩不成方圆,无标准行业难以规范。想要做一名冷链行业的模范生,学习冷链物流的相关标准,是相关企业不可或缺的课程。该标准规定了速冻食品物流规范的术语和定义、速冻食品物流流程、速冻食品品质要求、包装、标签与标志、运输和贮藏、配送、销售和召回的要求。用通行的标准规范约束企业,不仅能让合作双方对接顺畅,而且能及时处理运营中出现的问题。
随着食品物流需求的旺盛,近年来我国食品物流的基础设施在不断完善。其中冷库建设发展十分迅速,主要分布在各水果、蔬菜主产区以及大中城市郊区的蔬菜基地。据统计,我国商用库房面积约15000万m2,其中冷库及冷藏库面积约为900多万m2、冷冻冷藏能力达600多万t,其中外资、中外合资和私营冷库冷藏冷冻能力约100万t,国有冷库400多万t。我国商业系统拥有果蔬储藏库面积达200多万m2,仓储能力达150多万t,其中机械冷藏库80多万t,普通库为70多万t。冷库建设较快的地区集中于沿海和大城市。
食品规模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不断扩大,这些易腐食品均离不开冷链物流,冷链物流市场存在很大空间。我国的冷链物流市场需求的年增长率大约在10%,这对冷链物流的发展来说是好事,但对冷链物流行业本身也是个挑战。就整个冷链体系而言,中国的食品冷链还未形成体系,无论是从中国经济发展的消费内需来看,还是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都十分明显。目前大约75%肉类、60%水产品、大量的牛奶和豆制品基本上还是在没有冷链保证的情况下运销。冷冻食品产销冷链情况稍好,但由于部分产品流入集贸市场拆零散卖,冷链存在中断现象。冷链发展的滞后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着食品产业的发展。虽然食品冷链物流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但是由于专业人员缺乏和基础设施严重滞后,我国的食品冷链物流产业尚处于初级阶段。目前我国第三方专业化的冷链物流企业才刚刚开始兴起,发展极不成熟,绝大部分新成立的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是原有从事冷藏运输或仓储的企业转制而成,企业规模小,网络不健全,市场覆盖面较窄,并非完全意义上的食品冷链物流服务。我国的食品冷链物流业市场规模不大,区域性特征较强,缺乏有影响力的、全国性的第三方食品冷链物流行业领袖。
中国现有冷链设施装备主要有:汽车冷藏车辆——目前中国保温车辆约有3万辆,只是美国的1/7、日本的1/4。冷藏保温汽车占货运汽车的比例仅为0.3%左右。铁路冷藏车辆——在全国总运行车辆中,冷藏车只有6900多辆,占2%,而且大多是陈旧的机械式速冻车辆,规范的、保温式的保鲜冷藏车辆更少。冷库容量——目前中国冷库总容量还很低,很多冷库只限于肉类、鱼类的冷冻储藏,而且利用率不高。大多数相关的冷库企业规模小、水平低、加工产品质量不稳定、成本高、效益差。
我国冷链中冷藏专业技术缺乏,致使冷链成本居高不下,信息技术落后,没有建立完善的冷链信息系统,无法实时监控温度、传递信息、实现信息共享。物流技术落后,自动化、智能化水平低,导致作业效率不高。没有依托组织技术建立战略联盟,无法实现上下游企业互利共赚。面对我国食品物流发展的现状以及消费者的需求,一方面,我国应该建立和完善食品冷链产业发展政策,引导我国食品冷链物流快速发展。另一方面,在政府的引导下,为加快我国食品物流产业发展,需要进一步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制定具体的产业发展措施。冷链物流在未来还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前景一片光明!
评论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