轨道交通装备制造行业是我国重要的基础产业,提升产业科技创新能力对于提高产业发展质量、增强产业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科技创新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核心战略。我国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是国有资本高度集中的行业,行业内国有企业科技创新呈现以下鲜明特点:
第一,行业发展具备坚实基础,行业初步具备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轨道交通行业起源于清朝末年铁路兴建,兴盛于改革开放后铁路的跨越发展,现已具备较大的机车、客车、货车和地铁车辆生产能力,尤其是获得了速度在300km/h以上的列车规模生产制造能力。另外,国有资本在行业内高度集中,是典型买方市场,铁道部是行业除城轨地铁车辆外所有产品的国内唯一用户,国外需求规模较小。
第二,行业科技实力位居世界前列,形成较高科技水平。20世纪90年代建设上海和广州地铁时引进了国外最新技术,2004年铁道部组织引进了200km/h高速列车和重载大功率机车,通过两次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再创新,科技实力产生两次大的飞跃,初步掌握了总成、转向架和制动系统等动车组9项关键技术和10项主要配套技术。另外,我国轨道交通行业具备科技基础能力。南车拥有变流技术国家工程中心、高速列车国家工程实验室、5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4个博士后工作站等研发平台,并在美国成立了海外研发中心,具备较强技术研发能力。
第三,行业科技创新形成动力机制,行业市场竞争机制初步形成。轨道交通行业竞争相对普遍存在,为促进企业在生存压力下主动加强科技创新提供了基本制度保障。另外,政府促进创新作用凸显,铁道部明确提出高速列车技术指标要求,以订单激励南车北车相互竞争。发展改革委提出70%的城轨地铁车辆国产化率要求,也在较大程度激发了企业创新动力。
第四,行业科技创新发展呈现良好态势,行业广阔发展前景为创新提供了整体有利的大环境。国家“十二五”规划明确高速列车和城市轨道交通装备为重点发展方向,2015年营业里程要达到45000km,行业现有营业里程仅为20000km,未来至少新建25000km,必将产生巨大车辆需求。行业科技创新鼓励政策为创新提供了较大助力,日前发布的加强中央企业科技创新工作意见提出高速铁路为科技创新重点行业,相关中央企业要将科技创新作为核心战略,2015年关键技术要取得重大突破,科技成果要跃居国际领先水平,发展改革委、科技部也正在制定实施鼓励行业创新的政策措施和项目支持。
从我国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国有企业科技创新取得的显著成就分析,可以总结出以下成熟做法和成功经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和集成创新是科技创新的两条快速路径。国有企业科技水平与国际一流企业仍存在较大差距,这个发展阶段应当在以我为主搞科技创新的基础上,对一些适合技术进行集中引进和集成创新,具有起点高、耗时短、成本低的优势,这也符合国际科技和经济分工的大趋势。2004年起行业引进关键技术,用8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十年的发展道路。行业在引进阿尔斯通和西门子等4家公司关键技术基础上进行集成创新,产生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际先进技术,也证明了集成创新能够有效增强技术研发能力。供给创造需求是科技创新的适用手段,需求拉动供给和供给创造需求是实践检验皆为正确的两个经济学观点,从供给推动科技创新形成产品与从需求拉动科技创新形成产品,都是科技创新的有效手段,针对不同产业特点选择适用手段,都具备成功可能。
从国际视野看,我国轨道交通装备制造行业国有企业科技创新仍然存在诸多不足,这具有一定的阶段必然性和暂时合理性,但也存在任其发展的危险性和不可持续性。原始创新是科技进步源动力,站到行业科技高点后进一步提升科技水平,再难依靠技术引进,必须转变发展路径和模式,主要依赖自主的原始创新。我国轨道交通装备制造行业科技基础薄弱,研发投入远远低于国际一流企业,长于技术开发应用而短于科技储备,技术消化吸收还需要较长时间,依赖技术引进促成的短期跨越发展留下了原始创新能力薄弱的隐患,加之原始创新投入大、风险高、见效慢;同时,国际一流企业在我国设立合资工厂时也会坚持外方控股,我国无法获得车头的设计依据和原理,没有吃透引进的许多关键技术。这直接导致我国轨道交通装备制造行业尚未完全掌握信号、牵引、制动等核心技术,车辆稳定运行也尚需时日观察考核,技术水平未受到国际同行承认,仍需大量采购原装进口配件,因此,国内市场是高速列车的唯一消化渠道。
评论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