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生鲜食品正成为购买频率最高的商品之一。有数据显示,在我国超市产品销售中,生鲜品类占比30%以上,有的超市甚至超过60%。消费者生鲜食品需求提升,对生鲜食品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生鲜食品安全管理面临哪些短板?又应该朝着怎样的方向努力?近日,在“沃尔玛食品安全创新平台”第二期启动仪式上,相关人士就此展开了探讨。
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副会长楚东表示,当前我国生鲜产品经营面临的重要问题是对供应链上游源头的把控能力不足,散户、小农产品生产还不够集中,导致产品标准化程度不足。
此外,冷链物流基础设施不足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冷链物流专业委员会副执行秘书长李胜说:“据统计,中国的流通性冷库容量大概为4770万吨,这其中冻库多,冷藏库少。截至去年底,我国共有冷藏车约14万台,相比我国的市场容量,这一数据是很小的。这使得非冷藏车被迫从事冷藏车的业务,肯定会对食品安全造成影响。”
李胜还表示,我国在监管、标准、人才培养等方面也有很多可优化的地方。“与冷链物流有关的监管部门很多,到底谁来牵头?与冷链物流、农产品有关的标准多达202项,但是绝大部分都是推荐型标准,企业应该执行哪类标准?这些问题都应当进一步明确。此外,中国所有的院校中,开设冷链管理专业的只有7个院校。冷链技术人员除了要懂物流、供应链、金融之外,还要懂一些制冷、保温、食品、机电等方面的知识,这样的人才和培养机制在中国很少。”
近年来,电子商务快速发展也给中国生鲜食品安全管理带来了很大冲击。沃尔玛中国总裁及首席执行官陈文渊表示,中国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重塑了食品供应链体系,带来了很多机遇,比如可以通过大数据等技术提升食品安全水平,同时也带来了很多挑战,比如提升了“最后一公里”的冷链配送需求以及环保、安全配送包装需求等。
要解决这一系列问题,企业应该如何找准发力方向?李胜认为,冷链物流企业需要在3个方面加大投入,“第一是技术创新。比如说,冷库、冷藏车的制冷技术已经很多年没有变化了,这种状况真的要改变了。第二是模式创新。餐饮端的流通渠道也在变革,餐厅都开始没有厨房了,冷链物流企业在服务模式方面要不断创新,跟上变化,不然就没有办法满足用户需求。第三是人才培养创新,这个行业现阶段发展得太快了,人才供应严重不足,院校、企业、协会应该携手共进,在人才培养方面做更多工作”。
一些企业已经开始探索。京东大快消事业群质量管理部品控经理梁龙介绍说,为了解决普遍存在的冷链物流标准化不足问题,京东一直在加码自建物流体系。此外,京东整个食品安全的管理链条很长,从供应商侧到入库,再到消费端,都有很多管理环节。
“京东一直在思考怎样把创新的管理和技术应用到食品安全管理链条中去。例如,京东正探索运用无人机等技术缩短整个食品流通链条,不仅可以解决新鲜度的问题,还可以解决食品安全问题,也减少了掺假、造假的现象。”梁龙说。
评论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