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互联网+”成为趋势并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物流+”、“零售+”、“金融+”等创新模式扑面而来。如何通过供应链整合与创新,找到适合行业和企业的“互联网+”,通过产业、流程的跨界融合,产生业务与利润的新增量,想必大家都在寻找答案。
中国与德国工业现状分析
中国现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机械制造国,在近十年的发展中,中国一直保持线性增长。今后,中国能否从制造大国发展成为制造强国,这是从政府到企业层面都关注的。
德国是传统的制造强国,在全球制造装备领域拥有领头羊的地位,中国每年引进的很多先进设备尤其是世界一流装备都来自德国。和西欧很多国家工业产值占比GDP 不断下降的情况相反,2001~2012年间,德国是西欧唯一一个工业产值在GDP占比增加的国家。德国的工业产值占比GDP反而增长了5.12%,这说明德国工业在不断发展,而且正走向更强。
金融危机和欧债风波后,西方国家开始重新重视制造业。德国想通过工业4.0战略的实施巩固其工业强国地位,使其成为新一代工业生产技术的供应国和主导市场,进而提升全球竞争力。
浅析工业4.0与中国制造2025
德国“工业4.0”由一个科研项目上升为德国国家战略,具有自下而上的趋势,这其中,德国国家工程院和弗劳恩霍夫应用研究促进会在战略推动方面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何为“工业4.0”的愿景?主要是实现低成本个性化定制,包括柔性化生产、需求导向实时性、工作与家庭和谐统一、智能专家辅助系统以及现有系统的逐步升级。众所周知,个性化定制如果不考虑成本谁都可以实现,而低成本的个性化定制是有难度的。德国在规划工业4.0时倡导“以人为本”,将“如何实现人的工作与生活和谐统一”作为实施工业4.0的重要目标。
“中国制造2025”是中国政府根据中国工业发展现状,参考德国在工业领域的一些发展经验,尤其是基于工业4.0提出的分阶段发展规划,即实现中国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型升级的战略和行动纲领。该战略主要分“三步走”,即到2025 年中国迈入制造强国之列;到2035年中国制造业整体达到世界制造业强国中等水平;到2045年进入世界制造业强国前列。这一过程中,体现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深度融合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制造为战略主线。
2015年,中国处于“互联网+”的时代,其让传统产业经过互联网改造实现转型升级。互联网不再是一般意义上的工具,它上升为矛盾主体,从设计、生产、销售到服务全流程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而传统产业也在发展过程中提升了产业价值,创造了新的商业模式。
德国正处于由3.0向4.0升级阶段,其不仅有坚实的工业基础,很多德国企业的智能化程度已经非常高,加之德国政府提出工业4.0给企业指明了发展方向,确保了技术研发和应用成果。通过互联互通技术与智能制造相结合,将采集到的数据实现上层控制,最终实现智能服务的要求。这种自下而上的发展轨迹,让德国迈向工业4.0顺理成章。
相比较,中国很多企业尚未达到3.0水平,很多还处于2.0阶段。我们在信息化、标准化、智能化等方面还没有做好,想一步走到工业4.0,并不现实。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习惯自上而下,“中国制造2025”作为首个国家战略,一定会得到全面部署和大力推进。
深层解读工业4.0与智能服务
为了确保新的技术和商业模式落地,最终帮助德国提升整体竞争力,德国提出了两大政府级研究项目:一是工业4.0,引领德国进入流程与信息/通信技术相互融合的工业强国新时代;另一是智能服务世界,建设基于安全云技术的新型服务平台,导入新型互联网经济。两者之间通过智能装置互为支持。
一方面,在智能工厂里人与机器以及其他平台资源像在社交网络一样互联互通,生产出的智能产品知道它们是如何生成的,也知道各自的用途。另一方面,这些智能产品收集并实时发送它们在生命周期中的各种数据,安全云平台管理并用智能分析方法实时提炼大数据,由此获得的新信息将具有巨大的商业价值。这种基于互联网的新型服务模式,是目前德国政府研究和推动的重点,也是工业4.0时代一定会出现的新的商业模式。
要实施工业4.0还有很多课题需要研究,而传感技术、机器人、信息及通信系统和新型生产系统将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创新组织与智慧信息平台是实现工业4.0的关键。不仅要有新型的管理模式和企业架构,资源集约也将成为趋势。通过云端将数据集中,在离散状态进行控制,再通过智能信息系统实现个性化生产和定制。
工业 4.0时代,一定要进行颠覆性的创新,如谷歌和特斯拉,在无人驾驶和新能源汽车方面的创新理念是颠覆性的。其他还包括一些模式创新,很多公司不仅制造和销售产品,也通过提供售后服务和其他服务来获取更多的附加价值。制造企业要在制造生产过程中尽可能地增加产品的附加值,满足客户的个性化定制需求,实现从生产型制造业向全生命周期的服务型制造业的转型。
在此方面,海尔对工业4.0战略的探索和实践是超前的。海尔互联工厂构建起一张实时捕捉用户需求、快速整合全球资源的强大网络,将碎片化、个性化的用户需求与智能化、模块化的制造体系高效对接,这是对“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率先实践。由此,海尔与用户能够零距离对话,用户可通过多种方式参与产品“诞生”的全过程,如定制产品、定制下单、订单下线、生产制造、物流配送等10个关节性节点。通过用户定制全流程可视化,海尔开启了“人人自造”时代,而海尔的“小微创客”平台化组织架构,是实现工业4.0的重要体系保证。
21世纪数据就像石油一样宝贵,谁会利用数据,谁就有竞争优势。进入“互联网+”的产业一定会从生产单一产品上升到提供智能服务,只有这样企业才能获得更多竞争优势!
中国应该学习德国什么
工业4.0时代的中国,要看清我们的优劣势,认清机遇和挑战。我们的优势是有全球最大的市场,政府强力推行改革,企业敢于应用新技术,善于把握商机。而弱势在于容易浮于表面,基础性工作缺乏系统性和严谨性,标准化程度低,企业重技术,轻流程;重硬件,轻软件。为此,无论工业4.0或中国制造2025战略,都有利于催生互联网时代新的商业模式,推进中国标准化建设,推动中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为了应对发达国家“再工业化”、低劳动力和资源成本国家抢占低端制造市场的竞争压力,对于工业4.0的转型升级模式,我们应该借鉴德国人在技术研发、标准化及流程建设等方面的经验和务实的工作态度。尤其学习德国人严谨科学的智能工厂规划方法,坚持科学的顺向规划原则:先设计业务流程,再选择技术设备,最后确定建筑形态,以确保工业4.0项目的实施与落地。
德国企业认为工业4.0的重要驱动因素是流程优化,而智能、柔性、自动化的物流技术是工业4.0和构建智能工厂的重要基石。工业4.0的智能工厂里,柔性自动化非常重要。在中国,很多企业因为这一点做不到位,反而做成了刚性系统,这是无法实现低成本、个性化定制的。
与很多中国企业“用机器换人”的态度相反,德国很重视以人为本。他们认为人在智能工厂中的地位非常重要,为此他们不断优化老年工人的工作服和工作环境,不断研究机器和人如何更好地协同工作。很多德国企业的生产现场每天都在进行现场指导和专业培训,他们认真总结,不断革新,这些都是我们中国企业需要学习的!
评论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