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落实“中国制造2025”基本国策,促进我国制造业由低端向高端转变,发改委在2017年提出服务向制造发展的基本思路,2019年明确提出制造业与服务业两业融合,鼓励制造业向服务业延伸。今年3月,我参加了中物联组织的一个标准审查会,其中就有一个关于物流业与制造业两业融合的项目,物流业是服务业,这是没有疑问的,但制造业与物流业如何融合的问题,在行业中并未形成广泛的共识,并且出现理解上的偏差,不知如何入手等问题。这是本文写作的初衷。
1、正确理解两业融合的内涵
两业融合,主要是指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融合,其根本内容是指制造业与价值链、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信息链、资金链、人才链等多方面的紧密结合,打造以数字化、智能化为标志的工业4.0版的中国制造业。
某工业制造物流中心
关于两业融合基本内涵,2019年发改委等15部委的文件表达得已经非常清楚,主要是指制造业企业向服务业延伸,提升制造业企业的柔性化和韧性,促进低端制造业向高端制造业的转型升级。这里有两个基本意思,其一是延伸业务范围,即引导制造业向服务业发展,一方面,是要改变过去制造业过于单一的生产经营方式,改变制造业过于“实”和“硬”的基本格局,引导制造业向“虚”和“软”的方面发展。比如要引入资本,通过资本改变生产模式,扩大生产规模;比如要引入“互联网+”,实现数字化转型,充分发挥信息、数据和软件的作用等等。另一方面,则是扩大业务范围,具体就是制造业企业要向服务业发展,把产品生产制造和服务结合起来。如典型的C2M生产模式,就是根据用户需求定制产品,直接越过流通批发环节,实施定制化服务;又如加强售后服务,通过售后服务挖掘企业的利润潜力等等。其二是改变生产模式和策略,要通过引入“系统”、“软件”和人才,引进现代物流技术,进行技术革新,大幅度提升生产效率,提升产品质量,降低产品成本。如引入数字技术,计算机仿真技术,数字孪生技术,3D打印技术等以提升产品的研发能力,引入智能物流技术以提升生产的效率和保障产品质量,应对日益增加的定制化的需求;通过建设智能制造系统以大幅度提升产品质量和降低产品成本等。
所谓高端制造是与低端制造相对应的一种说法,是工业化发展的高级阶段,是具有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的产业。高端制造业的显著特征是高技术、高利润、低污染、低排放,以提升企业和产品的竞争优势。一方面,高端制造是面向高门槛和高技术产品的产业,这些产品往往对质量要求很高,需要采用高端的生产工艺与设备才能完成,如飞机、航天器、高铁,芯片等,这些产品,制造门槛高,工艺复杂,质量要求高,风险大,只有极少数企业能够掌握。另一方面,面对普通的民用产品,高端制造的重点在于提升产品的定制化水平,提升产品的生产质量,降低陈品成本,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两业融合的核心内容就是要通过通过引入资本、人才、技术,通过不断创新,通过实施数字化、智能化等手段,以提升产品质量,降低产品成本,提升产品的利润率,大幅度扩展企业的业务范围。
2、正确理解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虚与实”
两业融合的出发点,还在于强调我国的基本国策,就是以制造业为代表的实体经济是本,而服务业只是手段和工具而已。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受西方发达国家的影响,我国的经济结构已逐渐形成以服务业为主以实体经济为辅的基本架构。服务业在国民经济的占比已经超过60%,并且还有增加的趋势。这里所说的服务业,包括很大的范畴,几乎涵盖了国民经济的方方面面。典型的如金融业(银行、股市、楼市、债市等)、文旅餐饮业(教育、文化、旅游、餐饮、娱乐、体育等)、交通业(航空、铁路、汽车、航运等)、物流业、零售业(超市、电商等),房地产等。
服务业的高度发达,将不可避免使实体经济空心化。以房地产为例,过度金融化的房地产政策,使房价象脱缰野马,持续多年疯长,形成价格与价值扭曲。大量资金涌向房地产,不断推高住房价格。不仅使实体经济举步维艰,也限制了中心城市的活力。我国一线城市的高房价,从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优秀人才的流入,长此以往,城市将失去活力。
引导制造业与服务业的深度融合,将有效防范经济过度服务化和过度由实向虚转变所产生的潜在危害。经济过度服务化其实就是虚拟经济过度繁荣,实体经济被逐渐边缘化的一个过程,这对于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不利的。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就是由于走了这样一条路,导致现在制造业空心化,经济发展难以持续,危机不断,教训不可谓不深刻。
“虚”与“实”是事物的两个方面,2000多年前的老子就在他的《道德经》中提出“实则虚之,虚则实之”的著名论断,对今天处理各类事物仍然具有指导意义。从根本上讲,制造业与服务业不是对立的两个方面,而是相辅相成的一个系统。他们一个代表“实”,一个代表“虚”。如何平衡两者的关系,使其恰到好处,就是我们今天推动两业融合所要面对的关键问题。
在服务业占据相对主导地位的现代产业组织体系下,推动制造业生产方式向柔性、智能、精细化转变,引导制造业由“生产”型向“生产+服务”型转变,这是制造业向高端、绿色、高效方向发展的基本方略。
人们普遍不理解西方社会过一段时期就会出现“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原因。从根本上讲,这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所必然产生的结果,也是一种自然现象。就如同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的循环往复一样。当虚拟经济过热时,市场必然会进行调节。当调节失败时,就会产生“金融危机”。典型的例子,当股市过于繁荣,就会产生泡沫,实体经济又无法支撑虚拟经济产生的泡沫,此时,获利资本必然会集体出逃,进而会导致股市下调,严重的就会发生踩踏,产生股灾。当虚拟经济过度发达时,适当的引导其进入实体经济,进而发展实体经济,就是一种人为的主动调节,这种调节意在延缓金融危机的发生。显然,这种调节作用是有限的,必须限制在一定幅度和范围之内。
所以,两业融合不是强调各自发展,也不是强调服务业进入制造业,而是强调通过融合服务业,使制造业变大变强,以此推动制造业的发展,推动经济由虚向实发展。
一个过于“实”的实体经济将缺乏动力和活力,其结果是低效的,需要引入“虚”的手段使其换发蓬勃生机。改革开放前,我国的经济就是因为过“实”而缺乏快速发展的动力,被西方国家远远的甩在后面。改革开放40年的经验表明,通过引入资本和投资,引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机制,中国经济恢复了活力,迎来了历史性的发展期。但我们也应该清醒的看到,如果一味的务虚,我国经济将不可避免走向西方“空心化”的老路。
几十年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利用其科技和金融霸权优势,大肆收割全世界的财富。但令其没有想到的是,就在他们一步步舍弃制造业的同时,也加快了贫富分化,极少数掌握了科技和金融命脉的精英,获得了此前无法想象的财富,尤其是当互联网进入成熟期以后,财富的收割变得更为简单和快捷,少数人的财富增长以“亿”计数,年收入动辄几亿甚至几十亿美元,而广大的老百姓每月收入仍然只有数千美元,而物价飞涨,实际生活水平逐年下降。更为绝望的是,由于制造业的空心化,想要制造业回归已变得极其困难,甚至毫无意义。就像一个赌徒,常年混迹在赌场,已经习惯了赌场上日进斗金的生活,再要其回归工厂劳动,每月拿着可怜的一点工资,他是无论如何也不会接受的。资本即是如此,制造业的低利润、低增长、低回报等特征,无法与风险投资,如股票和期货等,相提并论,即使有人愿意去从事制造业,也缺乏资本的支持。这是美国等西方国家面临的世纪难题。
3、正确理解发改委的几个文件的含义
2016年,工业和信息化部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中国工程院关于印发《发展服务型制造专项行动指南》(工信部联产业〔2016〕231号)的通知。首次提出制造业由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的改革方向。特别指出,服务型制造,是制造与服务融合发展的新型产业形态,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制造业企业通过创新优化生产组织形式、运营管理方式和商业发展模式,不断增加服务要素在投入和产出中的比重,从以加工组装为主向“制造+服务”转型,从单纯出售产品向出售“产品+服务”转变,有利于延伸和提升价值链,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产品附加值和市场占有率。
2017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服务业创新发展大纲(2017—2025年)》,明确提出要推动服务向制造拓展,搭建服务制造融合平台,强化服务业对先进制造业的全产业链支撑。服务业只有与制造业为主的实体经济结合起来,才能保证过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这份文件首次将两业融合提到一个新的高度,主要是从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新阶段的实际出发,引导我国服务业如何支持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提出了纲领性建议。
以上两份文件的发出,看似是主客颠倒,实质是想表达一件事:即制造业和服务业如何寻找出路。一方面是制造业向服务业延伸,另一方面是服务业积极服务于制造业。其中心议题是制造业如何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转型升级,如何做大做强。
2019年,发改委等15部委《关于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发改产业〔2019〕1762号)发布,提出培育融合发展新业态新模式,探索重点行业重点领域融合发展新路径。在这份意见中,主要还是强调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的重要性。鼓励发展新业态,创新新模式,发现新路径。正是因为社会对制造业如何向服务业延伸缺乏正确的理解,鼓励探索就成为政策实施的重点。
2020年,工业和信息化部等15部委《关于进一步促进服务型制造发展的指导意见》(工信部联政法〔2020〕101号)印发,明确要积极利用工业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赋能新制造、催生新服务,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指导意见》从四方面提出夯实筑牢服务型制造发展基础的措施。一是提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引导制造业企业稳步提升数字化、网络化技术水平,加强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二是完善服务规范标准,加强相关标准的制定和应用,促进服务型制造健康规范发展。三是提升人才素质能力,强化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构建服务型制造人才体系。四是健全公共服务体系,聚焦制造业与服务业深度融合、协同发展,推动相关平台建设,强化服务支撑。
机械手拆码垛系统
国家“十四五”规划、中国制造2025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加快推进制造强国、质量强国建设,促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是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培育现代产业体系、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
应该指出的是,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融合实际上早就存在。为什么要以文件形式重新正式提出呢?我理解这是从国家层面回答我国制造业向何处去的问题。到了2016年,我国改革开放已经进入到了新的历史阶段,由于我国制造业成本大幅度上升(主要是人工成本),导致低端制造业大量向东南亚、印度及其他低成本地区迁移,如何保证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如何实现我国制造业由低端到到端的转变升级?势在必行且迫在眉睫。广东、上海、浙江、福建等制造业大省提出了腾笼换鸟的策略。然而,对制造业究竟如何升级,很多企业是缺乏准确认知的。可以说国家发改委的这些文件具体回答了这些问题。
我国制造业大而不强,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是劳动生产率低,2018年的统计资料,我国的制造业劳动生产率28974.93美元/人,仅为美国19.3%、日本30.2%和德国27.8%;其二是主要产品产品质量低,如合格率,加工精度,产品使用寿命等,均低于发达国家水平;其三是利润低,尽管我国的工资水平相比于发达国家仍然偏低,但我们平均利润却只相当于美国的50~60%。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很多,其中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度差是一个根本原因。如金融服务方面,融资难是中国制造业企业的普遍问题,金融机构更倾向于将钱贷给房地产等来钱快的行业,这又直接导致制造业企业不敢也无能力投资创新和购买新设备,从而无法改变低劳动效率的现状;又如人才培育,大学教育与企业需求不匹配,一方面大学人才不愿意到制造业去成为普遍现象,另一方面企业招工难与大学生就业难形成鲜明对比;对物流与信息化而言,制造业由于利润低,无力引入现代物流技术和信息化技术,反过来又制约了制造业的发展。
4、先进制造与现代物流的关系与特点
物流业是典型的服务业,这一点毋庸置疑,而且是极其重要的服务业。我国物流服务业占GDP约15%,也就是说占整个服务业约25~30%,由此可见其的重要性。但是,我们也要看到,相比于服务业的广阔范围,物流业的要小很多,因此,讨论制造业与物流业的两业融合的重要性也要大打折扣。
因为工作的关系,我在过去20多年中有多次机会参观SEW公司位于德国的工厂。在2000年第一次参观的时候,向导很热心带我们参观了整个SEW工厂。一开始,向导询问我们,是要参观其先进制造系统,还是要重点参观现代物流系统,我们希望两者都看一下,重点看物流系统。由于中国当时的制造业水平还比较落后,我们看到很多的新技术都是闻所未闻,其先进的加工中心和自动化物流系统,都让我们大开眼界,也深刻影响了我们对制造业物流的理解。更加难能可贵的是,后来的每一次参观,我发现无论是制造工艺,还是物流系统,都有很大的改进。最后一次参观是在2016年,他们这次重点介绍的是其工业4.0系统,即以柔性化为代表的生产线和物流系统。SEW工厂的发展路径,也回答了我们的一个问题,即先进制造与现代物流的深度融合并非是一个静止的过程,而是一个不断迭代的过程。
首先,先进制造业是建立在先进设计理念,先进生产工艺和先进的生产设备之上的。当然还离不开供应链的支持,离不开持续的研发投入,离不开先进的管理系统。德国的制造为什么长期居于世界的先进水平,最关键的一点是其过硬的质量。无论是飞机、汽车,还是家用电器,开关,水龙头等,都是如此。低端制造和高端制造的分水岭在于其制造质量,没有高端制造能力的企业,只能从事一些低端产品的生产。而要进入高端制造领域,首先要提升的是制造能力。这里包括产品设计能力,产品加工能力,产品检验能力等一系列指标。
其次,物流是先进制造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物流一方面为先进制造提供了实时准确的物流支持,另一方面是提升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生产效率的提升是充分优化生产工艺,完善物料配送策略,减少过程等待来实现的,而产品质量的提升一方面是先进的制造工艺和加工手段所决定的,另一方面则是合格的零部件储存和供给,数字化支持下的实时准确的配送。如果我们去参观一个典型的机械制造车间,我们会发现,物流所占据的场地往往要比生产场地还大,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物流对生产的重要性。
第三,先进制造的另一特点是高质量和低成本(也即高利润)。质量和成本是一对矛盾,让很多人非常困惑的是,先进的制造业是如何同时实现高质量和低成本的?我们知道,大规模生产会从很大程度上降低生产成本。这里有几个方面,其一是研发设计的摊销会因为大规模的生产而变小,甚至微乎其微,其二是原材料和外协的成本会因规模化而降低,第三是采用流水线生产、自动化和智能化生产,将会大幅度降低生产成本。这里所说的每一部分都与物流息息相关。在定制化取代规模化生产的今天,那又是如何大幅度降低生产成本?这其中的奥妙就在于标准化和柔性化。产品的定制化要想取得高效,首先是建立基于模块化的标准化产品系列,其次就是生产的柔性化。在这一过程中,柔性化的物流系统将起到关键作用。
第四,无论是先进制造业,还是现代物流业,他们都在不断发展,因此,两者的深度融合也建立在不断发展的基础之上。我们参观的SEW工厂,几十年间,其加工中心从最开始的20多道工艺,逐渐减少到只有2~3道工艺,产生了质的飞跃,随之而来的是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的不断提升。而随着工业4.0的开展,物流系统在系统柔性、过程可视化等方面也在快速迭代,以满足日益增长的生产需求。
现代物流作为制造业的重要支撑系统,必将通过数字化、智能化等手段,为制造业插上腾飞的翅膀。
5、先进制造与现代物流融合的关键点
长期以来,物流就是制造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这一点看,两业本身就已经是事实上的深度融合。那问题来了,既然如此,我们为什么还要提先进制造业与现代物流业深度融合这个话题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不妨先回答当前存在的问题是什么?
对制造业物流来说,可以分为内外两个层面:对内称为生产物流,对外称为社会物流。显然,两者之间是有密切的联系的,甚至是密不可分。从供应链角度看,生产的上游是原材料和配套件,生产的下游是销售流通环节。两者互相衔接,互为补充。
现在的问题是:
1 从内部物流看,存在物流自动化水平不够,库存控制不精确,空间利用率低,物流路线设计不合理,数字化水平差,物流的柔性化不够等问题。这些问题共同推高了生产成本,降低了劳动效率。比如,一种流水线生产线,可能因为物料供给不及时或物料出现差错而停工,又可能因为管理水平问题而使得问题处理时间变得更长,从而进一步影响生产。
某工业制造行业物流中心
2 从外部物流看,主要存在供需不平衡的问题。一个相对封闭的供应链系统,应该达到的目标是整个供应链系统的基本平衡,这样才能有利于行业的健康发展。一旦供应链失衡,就会传导到上下游企业,使其生产受到影响。有时,我们看到这种失衡是结构性的,有时是随机的,无论是何原因,都将对企业的决策产生影响。
3 从内外物流的衔接方面看,存在上下游衔接不畅的问题。这也许是两业融合要解决的关键问题。衔接不畅存在于硬件和软件两方面。所谓硬件不衔接,可能是托盘载具等的不兼容,标准化程度不够,而软件的不衔接则是信息连接不匹配,缺乏统一的接口。对物流来说,没有什么比标准化、单元化更加重要的议题了。但有时我们又不得不面对非标问题的产生,这是具有挑战的一面。
4 从信息化方面看,普遍存在信息不透明,管理混乱,各自为战的问题。信息化在未来制造业和物流业中都举足轻重,对两业的深度融合将产生深远影响。尤其是AI时代,信息化的重要性将越来越凸显。
5 从总体看,我国的制造业虽然有处于高端的企业,但大部分企业还处于较为低端水平,而物流情况类似。面对这一现状,提升各自的水平本身就是融合过程的具体用作。生产规模决定了企业的制造水平和物流水平,不可能脱离这个基本情况去谈什么两业融合。当然,我们也不要为我们的低端制造业和物流也感到沮丧。其实,纵观全世界,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小规模制造业企业不可能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无论是德国还是意大利,其情况也是如此。
总体来说,解决以上的问题,就是两者深度融合的核心内容。两业融合的根本是提升产品质量和效率的同时,还大幅度降低了生产成本,舍此无他。从这一点看,我国低端制造业过于分散的局面必将发生根本改变。因为,先进制造业面对的对象将是以规模化生产为主的企业,在一个生产规模过小,生产力水平很低的企业实施两化融合是不可想象的。
人们往往会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过去我们可以骄傲的是制造业的全面覆盖,这的确是中国有别于世界其他国家的。但我们的总体水平之低也是有目共睹的。中国制造业之所以内卷严重,不是因为制造业水平太低,而是低端制造的严重过剩。一个严肃的课题是:如何通过实施两化融合,引导我国制造业的整体水平提升?对于物流或供应链来说,需要明确一个事实是,尽管其对先进制造是如此的重要,但物流和供应链只能为先进制造提供便利,如更丰富和更灵活的采购渠道,更低廉的物流成本,更合适的库存水平,以及更严格的质量控制等,其本身不能将制造水平推高到一个新的高度。先进制造的根本在于其设计水平、创新能力和加工水平等,这是物流和供应链所无法完成的。
自动化立体库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制造业与物流业的两业融合并不是程式化的简单概念,也无法通过一些概念化的指标去评估,比如,不能说建立了自动化立体库就是融合了,没建立立体库就没有融合,两业融合的根本目标是大幅度提升生产力水平和降低生产成本。这一点,值得每一个企业去体会和思考。
6、要避免在两业融合过程中走入误区
两业融合预期能够达到的效益是巨大的。但同时也要避免两业融合过程中的误区。
其一,避免制造业的过度服务化,出现空心化;
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融合,说到底还是要激发制造业的活力。但要警惕出现过度服务化的趋势。过度服务化的表现多种多样,如资本的过度介入就是典型的一种。资本因为其逐利性,会被肆意炒作而形成泡沫,互联网企业烧钱、拿流量、上市就是一种典型的手法,一旦资本通过上市等手段获取暴利,剩下的就必然是一地鸡毛,对制造业企业形成反噬。任何一种技术或业务模式的改进,都有其适应性和边界,而事物的发展有其内在的规律,一旦突破,就会走向反面。
其二,避免服务化的走过场,形式化,避免搞样板工程;
两业融合为制造业的提质增效指明了方向。然而,对于制造业企业来说,向服务延伸并非是驾轻就熟的一件事,也不是其强项。很多企业对两业融合所带来的效益还存有疑虑,只是在政府补贴的情况下,摆摆样子,走走过场而已。这样的例子很多。以物流服务业为例,人们普遍认为智能制造与物流的关系并非如此紧密,之所以上现代物流系统,很大程度上是样板工程的需要,是上级领导的要求,或者是因为要申请国家和政府的补贴才采取的行动。而其建设目标,也不是从实际要求出发,而是从领导喜好出发。许多华而不实的样板工程就此诞生,而于事无补。
其三,避免对两业融合概念化,甚至产生迷信;
一是认为两业融合是万能的。持这种观点的人,把两业融合作为包医百病的灵丹妙药,认为只要实施两业融合,整个行业就会蒸蒸日上,而忘记仍然需要艰苦创业,不断创新,才能克服企业发展过程的各种问题,保持企业的的活力和竞争力。两业融合既是虚实业务的结合,也是人的结合,对于自身并不熟悉的新领域、新技术、新模式,其本身就充满挑战和危机,企业的固有问题不会因为实施两业融合而自然消失。如果企业心存侥幸,企图借用两业融合而掩盖自身问题,是不可能有什么好的结果的。
二是认为两业融合是一劳永逸的。持这种观点人,把两业融合看成是静态的和机械的。事实上,两业融合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仅表现在业务的广度即不断扩展方面,更表现在业务的深度即不断迭代,不断深化方面。从某一时间点看,两业都是有其边界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其边界也在不断扩大。从根本上讲,两业融合开启的是制造业发展的新的大门,这扇大门是如此广阔,短期内看不到边界。
三是认为两业融合的模式是固定不变的。不同的制造业企业,由于产品不同,规模不同,基础不同,地域不同,要求不同,发展方向不同,生产模式不同,生产工艺、流程不同,差异很大。这种差异和独特性决定了每个企业的两业融合过程和方向的独特性。没有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固定模式。千万不要试图复制成功企业的模式,而是要从自身需求出发,制定自身的策略和发展方向。
其四,追求无人化和智能化不是目标,只是手段,要兼顾平衡、就业、环保、节能等多方面的问题。两业融合表面上解决的是制造业的问题,其实质是解决社会的长期和可持续发展问题。通过两业融合,通过引入服务,可以在最大程度上发挥制造业的潜力,在提升产品质量的同时,降低产品的成本。同时,我们也甚至不宜过分强调智能化和无人化,而是要通过引入服务,通过做大做强,使更多的人加入到制造业这一个庞大的行业之中。
文章来源: 伍强智能科技
图片来源: 伍强智能科技
转载平台:微信公众号
责任编辑:朱晓裔
审 核 人:李峥
2024-10-12
2024-10-11
2024-10-09
2024-10-12
2024-10-12
2024-10-11
北京起重运输机械设计研究院凭借深厚底蕴,在物流装备领域引领创新。宋玮副总分享了北起院在技术创新、降本增效、数字化服务转型等方面的成果,并展望国际市场拓展。通过智能化和绿色化技术,北起院助力产业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展现了中国物流技术装备集成商的自信与实力。
作者:何发
评论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