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凯傲集团的重要成员,林德正以全新的定位开启转型之路——从领先的工业车辆制造商,扩展进化为“自动化物流解决方案提供者”。在与凯傲集团ITS亚太区战略及产品管理高级副总裁、兼中国区商务高级副总裁谢德安的对话中,我们清晰地感受到这家企业在战略逻辑、业务模式与组织文化上的深刻变革。
“我们不再只是提供设备,而是帮助客户打造可持续、可扩展的柔性物流系统。”谢德安开门见山地说。对林德而言,这不仅是一场产品层面的革新,更是一场面向未来的战略重塑——它体现了林德对行业趋势的深度洞察,也展现了企业在变革中主动求新的坚定姿态。
访凯傲集团ITS亚太区战略及产品管理高级副总裁、兼中国区商务高级副总裁谢德安
制造业转型与供应链重构:变化中的新机会
过去十年,全球制造业的供需逻辑发生了显著变化。个性化需求、供应链韧性、成本压力与劳动力短缺,正在重新定义工业体系的结构。谢德安指出:“传统的自动化依赖可预测的大规模生产,而今天,市场的不确定性更高、波动更频繁。企业要从‘高效率’转向‘高灵活度’,具备快速响应与自适应的能力。”
他认为,这种变化推动了自动化的新阶段——“柔性自动化”。不同于以往固定、刚性的系统,柔性自动化可以根据市场变化和生产节奏进行扩展与调整,更贴近当下制造企业的真实需求。“自动化不是新概念,但在今天,它的含义已经完全不同。”谢德安强调,“客户需要的不再是一个封闭系统,而是一套能随需求变化而演进的解决方案。”
中国制造业在这一浪潮中拥有独特优势。完备的产业链、成熟的供应体系与庞大的市场场景,为自动化的成本优化与创新验证提供了理想条件。“中国的制造业依然强大,而我们的机会,就是在这里用更柔性的方案、以更高的成本效率实现更智能的物流。”
从制造叉车到交付整体物流系统,林德的商业模式经历了一次更深层次的变革。以往,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于产品性能,而如今,林德要做的是为客户提供贯穿咨询、设计、实施、运维的全流程解决方案。“无论工业叉车解决方案还是自动化项目,都是一个系统工程,而不是单一设备的销售。”谢德安解释道,“它要求我们深入理解客户的工艺流程、生产节奏与痛点,从数据采集到方案仿真,再到实施与优化,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协同。”
这种转型得益于林德长期积累的“顾问式销售”基因。早在人工叉车时代,林德就以基于客户需求的定制化服务著称。“理解客户、解决问题的文化一直存在,只是现在我们解决的对象更复杂,方案的深度与广度都不同。”从单机产品到系统集成,从标准销售到项目交付,林德完成了从制造企业到服务型企业的跃迁。
图1 林德正积极引入人工智能(AI)与数字孪生技术,加速打造新一代柔性自动化体系
柔性自动化的底座:软件成为核心竞争力
在林德的战略逻辑中,自动化的核心正从“硬件驱动”迈向“软件与智能驱动”。软件的协同与数据的智能化处理,正在成为企业竞争力的新引擎。
谢德安介绍,林德的自动化体系由三层结构构成:
第一层是单机控制系统,体现林德在车辆控制与运动算法领域的深厚积累;
第二层是调度系统,实现多设备的智能协同与任务分配;
第三层是全栈式管理软件平台,能够与客户的ERP、MES等系统无缝对接,实现供应链全过程的可视化与决策优化。
“这三层系统共同决定了我们解决方案的智能化水平。”谢德安指出,“我们的目标,是让不同设备,甚至不同品牌的自动化装备,都能在同一平台上实现高效协同与优化。”
在此基础上,林德正积极引入人工智能(AI)与数字孪生技术,加速打造新一代柔性自动化体系。凯傲集团在全球层面已与英伟达和埃森哲达成战略合作,利用AI驱动的物理数字孪生技术优化仓储与供应链运营。
数字孪生不仅能在虚拟环境中模拟仓库布局、机器人调度和人员作业流程,还能实时训练机器人,使其在面对需求波动、库存变化或工况调整时具备自我学习与优化能力。通过这种“虚实融合”的智能架构,未来的仓库将能预测、可视化并主动应对各种潜在风险。谢德安也强调,这一趋势与林德在中国市场的创新方向高度契合。“未来的自动化不再依赖固定算法,而是具备自学习和自适应能力。”他表示,“我们的目标是让物流系统像生命体一样,能根据实时数据自主优化运行,让生产与供应链保持最佳状态。”
可以预见,借助AI、数字孪生与物理仿真,林德与凯傲集团正把工业自动化推向“智慧协同”的新阶段。这不仅是一场技术革命,更意味着制造企业将在数字世界中重新设计物理世界的效率版图。
以中国创新驱动全球未来
随着全球制造重心不断向中国转移,林德也在本地化创新上持续加码。林德早在2011年在厦门建立了集团全球第二大研发中心,将中国定位为面向未来的创新引擎和智能制造的前沿阵地。“我们正在从‘In China for China’迈向‘In China for Global’。”谢德安强调,“中国的商业场景最复杂、反馈速度最快,创新的土壤极为肥沃。这里的实践成果,不仅能服务本地客户,也能反哺全球市场。”如今,林德中国团队不仅承担本地产品研发与系统测试任务,更直接参与凯傲集团的国际创新项目,成为全球自动化研发网络的重要节点。
企业的持续创新离不开组织文化的演进。谢德安认为,真正的转型始于思维方式的变化。“面对新领域,关键是要有拥抱变化的心态。过去我们擅长制造,现在我们必须学习软件、理解数据,这要求整个团队持续成长。”
在林德内部,“敏捷”与“迭代”成为创新关键词。项目团队以模块化方式运作,快速试错、实时优化。这种敏捷文化推动了林德团队结构的重塑。公司正吸引更多具有系统工程、数据分析与软件背景的年轻人才,与资深制造专家共同构建跨界融合的创新团队。
“转型的核心永远是人,”谢德安总结道,“只有当团队的能力结构发生变化,企业的未来才会真正变得更强。”从制造逻辑到数字逻辑,从产品思维到系统思维,林德正在以中国创新为核心,以开放与变革的精神,驱动全球自动化的未来。
图2 林德从领先的工业车辆制造商,扩展进化为自动化物流解决方案提供者
绿色与责任:ESG融入战略核心
在制造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ESG已成为无法回避的关键词。对林德而言,这不仅是顺应趋势的战略要求,更是企业长期主义的核心体现。早在电动化尚未普及的阶段,林德便率先推动电动叉车的替代进程。谢德安表示:“推动电动化,不只是为了环保,而是效率与成本的双重优化。对客户而言,它带来更低的生命周期成本;对社会而言,它减少了排放与噪音,实现了更可持续的运营模式。”
如今,林德的新能源布局正不断延展。从锂电技术到氢能应用,公司持续投入研发,探索更高效、更清洁的能源路径。“氢能是未来的方向,只是基础设施仍需完善。”谢德安补充道,“从制造设计到运维环节,我们都在不断思考如何让产品更加节能、更具绿色竞争力。”
在冷链、仓储等高能耗场景中,林德通过智能调度系统帮助客户实现能耗优化;在生产环节中,坚持采用可循环材料与绿色工艺;在售后服务方面,则逐步实现运维车辆的全面电动化。“我们希望客户在提升效率的同时,也能实现可持续的价值创造。”谢德安总结道。
对林德而言,ESG不只是企业责任,更是一种面向未来的竞争力。绿色制造与智能技术的融合,正在让“可持续”成为行业新的增长引擎。
结语
三十多年来,林德见证并参与了中国制造业的成长。从第一台叉车到今天的柔性物流系统,这家企业不断在变化中寻找确定性。“柔性、智能、可持续,这是我们对未来物流的定义。”谢德安总结道,“制造业的边界正在消融,而我们希望成为这场变革的赋能者。”当制造与物流深度融合,工业的形态也将被重新定义。林德正用实践证明,在数字化、绿色化、全球化交织的新时代,唯有持续创新、勇于变革的企业,才能真正站在未来的起点。
2025-10-21
2025-10-17
2025-10-22
2025-10-21
2025-10-17
2025-10-20
评论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