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物介绍
Phillip Teschemacher目前常驻新加坡,负责上市公司Kinaxis的亚洲区供应链管理业务。在赴新加坡任职前,他曾先后在供应链专业服务商Blue Yonder和SAP担任管理职务。如今他在Kinaxis领导的团队拥有400名成员,业务范围覆盖从印度到日本,包括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在内的广阔区域。
Teschemacher先生,是什么促使您将工作重心转移到新加坡的?
Phillip Teschemacher:在负责Blue Yonder欧洲、中东和非洲业务后,我渴望迎接更大的挑战——新加坡无疑提供了这样的机会。这里不仅是绝佳的度假胜地,还坐落于马六甲海峡沿岸,这条连接亚洲、欧洲和中东的重要海上贸易路线,使新加坡成为全球最大转运港之一,拥有超过1000个船舶停泊位和300台起重机。对供应链专家来说,这样的地理位置极具吸引力。
坦白说,您的雇主Kinaxis是否只服务于“大型企业”?还是也会与仅有数百名员工的中小企业合作?您的主要客户来自哪些行业?
Teschemacher:我们与各种规模的企业合作,既有联合利华、福特等全球知名公司,也能为数百人规模的中小企业提供解决方案。当然,这取决于企业结构和行业特点,因此我们需要针对每家机构进行个性化评估。我们主要聚焦六大核心行业:科技与半导体、制药、工业制造、汽车、消费品和化工。此外,能源行业对我们的重要性正日益提升。
您的德国客户包括西门子医疗、Norma和Kärcher等。尤其是清洁设备专家Kärcher,正面临来自远东仿制品的严重冲击。这对您是否构成问题?
Teschemacher:这三家企业的共性是:它们早已从亚洲采购零部件或原材料,因为许多产品根本没有替代来源。仿制品固然令人头疼,但主要涉及商标保护问题。我们的职责是为正品构建可靠的供应链——通过稳定、透明的网络为客户提供安全保障。
Kinaxis是德国最大上市公司SAP的直接竞争对手。为何高德纳在著名排名中将您置于沃尔多夫(SAP总部)之前?Kinaxis的优势何在?
Teschemacher:在高德纳供应链解决方案魔力象限中,Kinaxis确实连续十年被评为领先企业——2024年再次因我们的“执行能力”获此殊荣。Kinaxis成立于1984年,虽比SAP“年轻”12岁,但我们自始至终专注于供应链领域,而SAP的核心是ERP系统,供应链管理只是其众多业务之一。凭借这一专注,我们持续推动创新。例如,我们拥有专利的“协同规划”方法,不是逐步规划,而是将供应链每个环节端到端动态关联。任何环节的变动都会触发链上其他部分的实时响应,从而让管理者全面掌握当前状态与变化影响,提前规划应对。
跨国团队与文化协同
如何顺畅领导来自印度、日本、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不同经济区域的400人国际团队?
Teschemacher:这与我在欧洲的经历并无本质不同。欧洲同样文化多元,而人们总能迅速找到共同点。例如,德国和日本在决策流程、细节把控和层级结构上非常相似;韩国和中国台湾则更倾向个性化决策,人们也更开放——正如欧洲的意大利。因此,我们团队会深入探讨文化差异,并据此调整沟通方式。当然,充分沟通始终是关键。
供应链协同的核心
供应链领域常提及“协同”。其核心是什么?在精准、效率和速度的三重奏中,您认为哪一项可被牺牲?
Teschemacher:供应链管理如同一幅宏大画卷,“协同”即管理所有元素的方式。现代供应链的复杂性已无法通过纸笔或孤立系统应对。我们推行端到端协同,让管理者能在一个平台上同步数据、员工和流程。唯有如此,企业才能有效应对中断并灵活适应变化。精准、效率和速度是我们的“基础要素”,还需加入盈利能力和可持续性等考量——后者在亚洲愈发重要。但三者无一可弃,它们相互依存,同等重要。这一原则不仅适用于供应链,也适用于企业成功的所有决策——无论是生产、服务还是内部流程。
合作模式与技术优势
当企业决定与您合作时,具体流程如何?一切通过云端完成,还是初期会派驻现场团队?
Teschemacher:这因客户和协议而异。疫情期间我们学会了全程数字化实施,但面对面的交流对建立持久合作关系不可或缺。因此,现在采用混合式onboarding模式,我的团队始终参与实施过程。
您如何比客户更了解他们的供应链?
Teschemacher:确实,我们不会比客户更熟悉其供应链——这也不是我们的目标。相反,我们提供数据和工具,帮助客户最优协同和管理其供应链。这体现在Maestro解决方案的三层架构中:
供应链数据层:整合内外数据源为单一信息库,实现全员可访问;
智能引擎:实时计算单元,提供即时洞察与自适应解决方案;
用户体验:直观统一的界面,简化协作与沟通。
您宣称Maestro是唯一基于AI的供应链协同平台。竞争对手是否在“沉睡”?
Teschemacher:过去四十年,Kinaxis始终引领供应链技术革新——从1980年代开发首款"内存物料需求计划引擎"(将MRP运算从数天缩短至分钟),到2005年推出SaaS模式。当然,我认为竞争对手并未"沉睡",所有人都在努力整合AI技术。只是我们习惯了率先行动。
Teschemacher先生,感谢您对国际供应链管理的深入分享!
评论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