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台湾并购与私募股权协会和《今周刊》主办的“金鑫奖”于八日晚间圆满落幕。此奖项是为表扬以并购策略,带动台湾产业升级,提高国际竞争力的企业。今年最大赢家无疑是友嘉。友嘉实业以去年底并购德国MAG集团案例,获得“年度最具代表性并购奖”和“最具影响力奖”两大奖项:此案例不仅是近几年全球工具机业最大并购案,也助友嘉打入欧洲工具机市场。
友嘉总裁朱志洋有并购大王美誉,业界对他并购业绩并不陌生,然而这几年,友嘉并购脚步更快更积极,光去年就有七家,今年进度除六家日本企业外,年底前还有德国、韩国、印度各一家企业并购交陆续完成,总计九家。透过并购成功打入工具机技术尖端的日本与德国,让台湾技术更上一层楼。而他人个也得到本届金鑫奖的“卓越成就奖”的肯定。
台湾制造业以代工起家,薄利低销出了名:从代工跨到品牌行销,成功立足的寥寥无几。但朱志洋却能品牌制造一手抓,精准并购不只使用旗下品牌军容壮盛,从制造来说,其他台湾厂商还在逐水草而居的专找廉价劳工时,友嘉已经踏入先进国家的高端竞赛。在工资、技术、市场都比台湾强的地方英厮杀。
谈到未来远景,朱志洋双眼都在发光,“明年投资并购的金额肯定超过一亿美元,对台湾的投资也会继续加码,明年三月台中新厂会开幕,2016年友嘉预计要以控股公司的形式回台 ,2017年上市,如果情况顺利,也许再加码投资五十亿新台币在台湾盖新厂。我估计上市时国际版图已经超过十个国家,而且八成都会坐落在先进国家,届时能达2020年实现世界第一大工具机集团的梦想。”
1989年,正是25年前,当友嘉集团的营收破四亿元时,工具机事业群的营收大约一百万元,占整个集团的贡献不过沧海一粟:然而,透过不停的整并,目前旗下有二十六个品牌,横跨九个国家,2013年工具机事业群的营收已经接近集团总营收的六成,约410亿新台币,在25年间,营收飙涨超过四万倍。
谈起并购,人人都明白这是扩展事业版图的捷径,但失败的案例所在多有,哈佛商业评论曾研究,全球公司每年约花两兆美元在收购公司,收购失败的机率介于七成到九成之间,但检视朱志洋的并购历史,在他的调整下,公司往往可以由亏翻盈。
为什么朱志洋的并购成功率可以比别人高?
朱志洋说,并购的第一要决慎选目标,他专挑历史悠久的公司下手,“现在欧洲、亚洲、美洲最老的工具机品牌都在我手上。只要我不卖,这些历史都会继续传承”。他神情略显得意,毕竟他旗下品牌的历史累加已经超过两千两百年。
专挑老公司是国为他相信“这些历史悠久的品牌,虽然走下坡才被卖下来,但过去的业绩不能抹杀。”这些品牌最让人垂涎的当然是第四代的技术,朱志洋会将购自先进国家的技术转移到成本较低的区域生产,提高利润;他并整合旗下事业体的行销网络,在各地的友嘉办事处都能卖到不同品牌的产品。并统一集团后端的研发平台,藉此压低成本与发挥并购综效。
但是要收购百年老店,也不是有钱就能成交。以并购德国MAG集团的案例来说,虽然公司连年亏损,银行负债37亿元,朱志洋想收购时,德国政府仍小心翼翼,深怕朱志洋一接手就会裁员或恶性倒闭。
至于如何让公司转亏为盈,朱志洋说:“最好的管理就是不要管理 ,这些老公司可维持百年一定是因为有良好的制度支撑。我接手跟别人不一样,我不派人,就我一个人单枪匹马,准备换管理团队的脑袋。”
朱志洋会举出实际的数据要管理阶层面对经营不善的事实。他将被收购企业的人均产值罗列清楚。并与其它厂区比较。让管理团队明白营运效率的落差;据此,他才能严格要求抓紧预算,将钱花在刀口上。
朱志洋平时不是走路就是计程车代步,出国飞再远,都挤经济舱,住宿都是‘无星级’。但MAG子公司总经理出入是最高档宾士,搭的是头等舱,住的是五星级;而对朱志洋的作法,总经理说:“头等舱是身份的节俭,我是总经理,我出去没有坐头等舱,会被人家看不起。”朱志洋当下哭笑不得,虽不要求管理阶层像他一样简朴,但起码不该铺张奢华,“我们台湾公司抓预算犹如扭毛巾,拧干了还得用火烤过,拧得涓滴不剩;这些贵州公司像刚从水桶拉起的毛巾,湿淋淋地一抓,随便都能拧出汁。”
朱志洋节省是因为注重每分钱的边际效应,在行销花费上,他一毛都不省。2013年,友嘉到德国汉诺威参展,他租下的展场面积是全球第一大,达到4200平方尺。是其余15家台湾参展公司加总的2.3倍;汉诺威机场的三个航厦加路上的计程车广告,有七成被朱志洋买下,“这是亿元的钞票我敢花,因为这是塑品牌形象。”
工具机是台湾国际竞争力的产业,而朱志洋灵活的利用并购策略,将台湾工具机从制造带入品牌与市场,提升附加价值。在台湾产业急需转型的今天,朱志洋的策略不仅为自己的集团开创新局,同时也是台湾企业值得借鉴的典范。
获取更多评论